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技术发展与革新论文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模式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21-33页
    1.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3-30页
        1.3.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第23-24页
        1.3.2 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第24-26页
        1.3.3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第26-27页
        1.3.4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第27-28页
        1.3.5 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推动第28-29页
        1.3.6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第29-30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0-33页
        1.4.1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4.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2章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化演进机理第33-76页
    2.1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与特性分析第33-45页
        2.1.1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第33-36页
        2.1.2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第36-40页
        2.1.3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双边市场属性第40-43页
        2.1.4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特性第43-45页
    2.2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种群共生行为第45-51页
        2.2.1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种群类型第45-47页
        2.2.2 科技成果转化种群互动关系第47-49页
        2.2.3 基于创新链的成果转化种群共生行为第49-51页
    2.3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演化博弈行为第51-64页
        2.3.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思路第51-53页
        2.3.2 持有方种群和应用方种群的演化博弈分析第53-60页
        2.3.3 支撑和服务种群参与的演化博弈分析第60-64页
    2.4 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化演进规律第64-73页
        2.4.1 自组织演进第64-65页
        2.4.2 超循环演进第65-71页
        2.4.3 生态化演进第71-73页
    2.5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研究框架第73-75页
        2.5.1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思想第73-74页
        2.5.2 研究框架设计第74-75页
    2.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3章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模式设计第76-103页
    3.1 生态化转化模式设计总体思路第76-85页
        3.1.1 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及障碍第76-81页
        3.1.2 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模式设计原则第81-82页
        3.1.3 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模式总体框架第82-85页
    3.2 基于企业的生态化转化模式第85-88页
        3.2.1 模式设计第85-87页
        3.2.2 适用条件第87-88页
    3.3 基于中介服务的生态化转化模式第88-90页
        3.3.1 模式设计第88-89页
        3.3.2 适用条件第89-90页
    3.4 基于工程中心的生态化转化模式第90-92页
        3.4.1 模式设计第90-91页
        3.4.2 适用条件第91-92页
    3.5 基于专业化平台的生态化转化模式第92-95页
        3.5.1 模式设计第92-95页
        3.5.2 适用条件第95页
    3.6 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模式应用策略第95-101页
        3.6.1 生态化转化模式实施要点第95-99页
        3.6.2 生态化转化模式实施保障第99-101页
    3.7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4章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协同共生机制第103-120页
    4.1 协同共生机制功能第103页
    4.2 动力机制第103-110页
        4.2.1 内部动力驱动第104-106页
        4.2.2 外部动力驱动第106-109页
        4.2.3 种群间协同动力驱动第109-110页
    4.3 科技成果筛选机制第110-115页
        4.3.1 科技成果筛选标准第110-111页
        4.3.2 科技成果筛选过程第111-112页
        4.3.3 科技成果筛选指标与筛选流程第112-115页
    4.4 利益协调机制第115-119页
        4.4.1 利益分配机制第115-117页
        4.4.2 风险补偿机制第117-119页
    4.5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5章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公共服务支撑机制第120-137页
    5.1 公共服务支撑机制总体设计第120-123页
        5.1.1 公共服务支撑机制内涵第120-121页
        5.1.2 公共服务支撑机制的功能与载体第121-122页
        5.1.3 公共服务支撑机制框架第122-123页
    5.2 共享平台服务机制第123-129页
        5.2.1 科技成果供给信息集成机制第123-125页
        5.2.2 科技成果需求识别机制第125-127页
        5.2.3 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第127-129页
    5.3 公共技术平台服务机制第129-133页
        5.3.1 公共技术平台服务方式第129-130页
        5.3.2 公共技术平台服务链构建第130-132页
        5.3.3 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协同机制第132-133页
    5.4 公共服务激励机制第133-136页
        5.4.1 创新券激励机制第133-135页
        5.4.2 公共服务平台的激励政策优化第135-136页
    5.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6章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平衡机制第137-155页
    6.1 各方功能水平评价第137-141页
        6.1.1 科技成果持有方功能水平第137-138页
        6.1.2 科技成果应用方功能水平第138-139页
        6.1.3 科技成果中介方功能水平第139-140页
        6.1.4 科技成果推动方功能水平第140-141页
    6.2 各方协作关系评价第141-146页
        6.2.1 持有方与应用方协作关系评价第141-143页
        6.2.2 支撑方与持有方协作关系评价第143-144页
        6.2.3 支撑方与应用方协作关系评价第144-146页
    6.3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评价机制第146-150页
        6.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146页
        6.3.2 评价方法设计第146-150页
    6.4 区域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调整机制第150-154页
        6.4.1 国际发展型动态调整方法第151-152页
        6.4.2 区域引领型动态调整方法第152-153页
        6.4.3 区域融入型动态调整方法第153页
        6.4.4 区域学习型动态调整方法第153-154页
    6.5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第7章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实证研究第155-174页
    7.1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第155-160页
        7.1.1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第155-159页
        7.1.2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59-160页
    7.2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模式构建第160-166页
        7.2.1 基于专业化平台的生态化转化模式构建第161-162页
        7.2.2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平台服务方案第162-164页
        7.2.3 基于专业化平台的生态化转化模式实施策略第164-166页
    7.3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机制构建第166-170页
        7.3.1 协同共生机制第166-167页
        7.3.2 公共服务支撑机制第167-169页
        7.3.3 平衡机制第169-170页
    7.4 加快黑龙江省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的对策建议第170-173页
        7.4.1 形成科技企业孵化生态网络第170-171页
        7.4.2 创建良好的创新金融生态第171页
        7.4.3 营造益于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的创新创业文化第171-172页
        7.4.4 完善科技成果生态化转化政策体系第172-173页
    7.5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结论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7页
附录1第187-189页
附录2第189-191页
附录3第191-19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94-195页
致谢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及其应用
下一篇: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与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