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暗管排水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1.3.1 暗管排水技术发展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3.2. 不同暗管间距和埋深的研究动态 | 第12页 |
1.3.3. 不同管材的暗管排水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4 不同滤料的暗管排水研究动态 | 第13页 |
1.3.5 不同动力电类型的暗管排水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6 暗管排水经济评价研究动态 | 第14页 |
1.3.7 暗管排水水盐运移的研究动态 | 第14页 |
1.3.8 暗管排水数值模拟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9 不同作物暗管排水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10 暗管排水地下水位埋深及临界值研究动态 | 第16页 |
1.3.11 太阳能暗管排水和节水灌溉结合的研究动态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18-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3 气象情况 | 第18页 |
2.4 土壤情况 | 第18-19页 |
2.5 植被分类情况 | 第19页 |
2.6 作物分类结构 | 第19-20页 |
2.7 水文与水资源情况 | 第20页 |
2.7.1 水文地质情况 | 第20页 |
2.7.2 水资源情况 | 第20页 |
2.8 自然灾害 | 第20-21页 |
2.9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太阳能发电+暗管排水条件下玉米适宜灌溉制度和排水制度研究 | 第22-54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22-25页 |
3.2.2 试验实施 | 第25-26页 |
3.2.3 主要观测内容和方法 | 第26-30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52页 |
3.3.1 玉米处理区灌水量分析 | 第30页 |
3.3.2 玉米处理区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3.3.3 玉米处理区土壤脱盐情况 | 第32-36页 |
3.3.4 玉米处理区日光合作用变化情况 | 第36-39页 |
3.3.5 处理区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变化规律 | 第39-41页 |
3.3.6 处理区玉米地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变化 | 第41-45页 |
3.3.7 处理区玉米生长指标的变化 | 第45-48页 |
3.3.8 处理区玉米实际需水量的变化 | 第48-51页 |
3.3.9 玉米的灌排制度 | 第51-52页 |
3.4 结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太阳能发电+暗管排水条件下油葵适宜灌溉制度和排水制度研究 | 第54-7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72页 |
4.3.1 油葵处理区灌水量分析 | 第56页 |
4.3.2 油葵处理区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4.3.3 油葵处理区土壤脱盐情况 | 第58-61页 |
4.3.4 油葵处理区日光合作用变化情况 | 第61-63页 |
4.3.5 处理区油葵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6 处理区油葵地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变化 | 第65-68页 |
4.3.7 处理区油葵生长指标变化 | 第68页 |
4.3.8 处理区油葵实际需水量的变化 | 第68-71页 |
4.3.9 油葵的灌排制度 | 第71-72页 |
4.4 结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8页 |
5.1 总结 | 第74-76页 |
5.1.1 玉米试验区田间土壤脱盐及生长情况的变化 | 第74-75页 |
5.1.2 油葵试验区田间土壤脱盐及生长情况的变化 | 第75-76页 |
5.1.3 地下水地表水盐分运移分析 | 第76页 |
5.2 创新点 | 第76-77页 |
5.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