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滑坡治理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抗滑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双排抗滑桩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19-27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9-20页 |
2.1.2 气象 | 第20-21页 |
2.1.3 水文 | 第21-22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3-24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5-26页 |
2.6 水文地质 | 第26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 第27-42页 |
3.1 滑坡形态特征 | 第27-28页 |
3.2 滑坡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3.3 滑坡现状及其与公路的关系 | 第29-31页 |
3.4 滑坡成因分析 | 第31-32页 |
3.4.1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3.4.2 物质组成 | 第31页 |
3.4.3 水的作用 | 第31-32页 |
3.4.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2页 |
3.5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32-36页 |
3.5.1 定性评价 | 第32页 |
3.5.2 定量评价 | 第32-36页 |
3.6 基于有限元法的滑坡模拟分析 | 第36-40页 |
3.6.1 数值分析(Midas/GTS)的基本原理 | 第36页 |
3.6.2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 第36-37页 |
3.6.3 柳家坡2号滑坡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7-40页 |
3.7 滑坡推力的计算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双排抗滑桩作用下滑体及抗滑桩受力研究 | 第42-53页 |
4.1 双排抗滑桩作用下滑体及抗滑桩受力分析 | 第43-46页 |
4.1.1 三部分滑体土受力分析 | 第43-45页 |
4.1.2 后排抗滑桩和前排抗滑桩受力分析 | 第45-46页 |
4.2 公式推导 | 第46-53页 |
4.2.1 后排抗滑桩承受滑坡推力计算 | 第46-47页 |
4.2.2 前排抗滑桩承受滑坡推力计算 | 第47-53页 |
第五章 双排抗滑桩作用下的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59页 |
5.1 基本假定 | 第53页 |
5.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3页 |
5.3 抗滑桩和坡体参数 | 第53-54页 |
5.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5.5 数值模拟与公式计算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