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4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40页 |
1.2.1 地下水稀土元素的来源、含量和存在形式 | 第14-20页 |
1.2.2 地下水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 | 第20-25页 |
1.2.3 地下水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模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25-29页 |
1.2.4 地下水稀土元素模拟研究 | 第29-37页 |
1.2.5 主要科学问题 | 第37页 |
1.2.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1.2.7 主要创新点 | 第39-4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40-5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0-4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4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40-42页 |
2.1.3 水文气象 | 第42-43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3-45页 |
2.2.1 地层结构 | 第43-44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44-45页 |
2.3 第四系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51页 |
2.3.1 含水层组划分 | 第45-47页 |
2.3.2 各含水层组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 | 第47-49页 |
2.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49-51页 |
3 研究技术和方法 | 第51-57页 |
3.1 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 | 第51-53页 |
3.2 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稀土元素的分步提取实验 | 第53-54页 |
3.3 室内测试分析 | 第54-55页 |
3.4 模拟技术方法 | 第55-57页 |
4 地下水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异特征 | 第57-72页 |
4.1 地下水常量组分特征 | 第57-59页 |
4.2 地下水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59-69页 |
4.2.1 稀土元素的含量 | 第59-61页 |
4.2.2 稀土元素的分异 | 第61-69页 |
4.3 与其它地下水稀土元素的对比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地下水稀土元素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72-92页 |
5.1 沉积物及孔隙水的稀土元素 | 第72-79页 |
5.2 地下水稀土元素含量的控制因素 | 第79-83页 |
5.3 地下水稀土元素分异的控制因素 | 第83-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6 稀土元素与铁、锰表面络合反应模拟 | 第92-108页 |
6.1 模拟的概念及相关定义 | 第92-93页 |
6.2 铁、锰-稀土元素表面络合模型建立 | 第93-98页 |
6.3 铁、锰-稀土元素表面络合模拟与实验观察结果对比 | 第98-102页 |
6.4 华北平原地下水稀土元素与铁、锰表面络合特征 | 第102-10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7.1 结论 | 第108-109页 |
7.2 展望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1页 |
附录1 | 第131-133页 |
附录2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