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国企单位的“组织延展”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C市Y厂离退休工作站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第11-18页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14页
        1.2.2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3 理论综述第18-22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2-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研究思路第23页
        1.4.3 案例介绍第23-25页
    1.5 创新之处第25-26页
第2章 Y厂“单位办社会”时期的退休制度第26-34页
    2.1 “典型单位制”代表Y厂的建立第26-29页
        2.1.1 超大型国有企业Y厂的诞生第26-27页
        2.1.2 超大型国有企业的单位组织特征第27页
        2.1.3 单位功能的复合性表现第27-29页
    2.2 “单位办社会”体制下Y厂退休管理工作的特征第29-31页
        2.2.1 退休人员的单位化管理第29页
        2.2.2 退休工作覆盖范围的全面性第29-30页
        2.2.3 退休人员仍然保留“单位人”身份第30-31页
        2.2.4 “包下来”的单位保障体系第31页
    2.3 单位制与退休制度的关联第31-34页
        2.3.1 退休制度是单位制度体系中的“特殊装置”第32页
        2.3.2 退休制度是单位全能主义的体现第32-33页
        2.3.3 退休制度与单位制演变的一致性第33-34页
第3章 Y厂单位“组织延展”与退休改革的异变第34-47页
    3.1 制度变革:退休人员管理的社会化过程第34-36页
        3.1.1 “企业办社会”功能的分离第34-35页
        3.1.2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第35页
        3.1.3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模式第35-36页
    3.2 变革中的异化:单位的“组织延展”第36-39页
        3.2.1 离退休工作站的组织结构第36-37页
        3.2.2 离退休工作站的主要活动第37-38页
        3.2.3 离退休工作站的功能作用第38-39页
    3.3 单位“组织延展”的具体内涵分析第39-42页
        3.3.1 “退休回聘”的人员构成方式第40-41页
        3.3.2 “街区服务”的空间管理模式第41页
        3.3.3 “自治自管”的延展性派生功能第41-42页
        3.3.4 “父爱关怀”的单位情结回应第42页
    3.4 单位“组织延展”的复杂性分析第42-47页
        3.4.1 后单位社会时期“单位共同体”关怀的延续第42-43页
        3.4.2 单位办社会终结的“过渡”第43-44页
        3.4.3 退休人员的双重管理体制第44-45页
        3.4.4 单位认同与社区认同间的复杂互动第45-47页
第4章 离退休工作站的可能走向与退休人员“再组织化”第47-55页
    4.1 单位“组织延展”的“终结”第47-48页
        4.1.1 深度市场化条件下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第47页
        4.1.2 离退休工作站过渡使命的终结第47-48页
        4.1.3 退休人员不可逆转的社会化趋势第48页
    4.2 单位社区治理现状第48-51页
        4.2.1 社区参与的力量主体第48-49页
        4.2.2 社区治理的发展成果第49-50页
        4.2.3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第50-51页
    4.3 新公共性的建构与社区治理创新第51-55页
        4.3.1 退休人员“再组织化”第51-52页
        4.3.2 建构地域社会新公共性第52页
        4.3.3 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第52-53页
        4.3.4 “组织延展”对基层治理的启示第53-55页
第5章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实名制及其政府规制探析
下一篇:网络民意的政府回应问题研究--以中山民情互连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