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核燃料循环系统及研究方法 | 第15-27页 |
2.1 核电站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2.1.1 核电站简介 | 第15页 |
2.1.2 核电站反应堆类型 | 第15-16页 |
2.1.3 核电站工作原理 | 第16页 |
2.2 核燃料工业体系 | 第16-19页 |
2.2.1 核燃料体系 | 第16-17页 |
2.2.2 核燃料循环方式 | 第17-19页 |
2.3 物质流分析介绍 | 第19-24页 |
2.3.1 物质流分析的定义 | 第19-20页 |
2.3.2 物质流分析研究方法及现状 | 第20-21页 |
2.3.3 国内外核燃料物质流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4 国内外核燃料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 第22-24页 |
2.4 可持续性发展指标的提出 | 第24-27页 |
2.4.1 可持续性发展指标 | 第24-25页 |
2.4.2 核能可持续发展指标 | 第25-27页 |
第3章 中国核电工业系统核燃料物质流分析 | 第27-39页 |
3.1 铀的性质 | 第27-29页 |
3.1.1 铀的物理性质 | 第27页 |
3.1.2 铀的化学性质 | 第27-28页 |
3.1.3 铀的核性质 | 第28-29页 |
3.2 铀生产及铀资源现状 | 第29-31页 |
3.2.1 铀的开采 | 第29页 |
3.2.2 铀资源现状 | 第29-31页 |
3.3 核燃料循环分析 | 第31-39页 |
3.3.1 核燃料流动图 | 第31-33页 |
3.3.2 中国2012年核燃料物质流动分析 | 第33-39页 |
第4章 中国天然铀资源需求及乏燃料处置量分析 | 第39-71页 |
4.1 压水堆、重水堆参数特性 | 第39-41页 |
4.1.1 压水堆参数特性 | 第39-40页 |
4.1.2 重水堆参数特性 | 第40页 |
4.1.3 参数汇总 | 第40-41页 |
4.2 中国未来天然铀资源需求量预测 | 第41-55页 |
4.2.1 未来装机容量预测 | 第41-42页 |
4.2.2 规划容量下中国未来天然铀资源需求量 | 第42-55页 |
4.3 中国未来SF后处理能力需求及SF处置量 | 第55-68页 |
4.3.1 完全压水堆方案 | 第55-57页 |
4.3.2 重水堆替代方案 | 第57-59页 |
4.3.3 回收铀在压水堆中复用方案 | 第59-62页 |
4.3.4 回收铀钚在压水堆中复用方案 | 第62-65页 |
4.3.5 快堆投入商业运行 | 第65-68页 |
4.4 天然铀资源(资源)、乏燃料处置量(环境)汇总分析 | 第68-71页 |
第5章 中国核燃料循环方式结构优化 | 第71-87页 |
5.1 不同燃料循环方式下的发电成本分析 | 第71-72页 |
5.2 核电燃料循环方式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72-76页 |
5.2.1 模型建立的权重分析 | 第72-74页 |
5.2.2 优化模型 | 第74-76页 |
5.3 优化求解与分析 | 第76-87页 |
5.3.1 权重法介绍 | 第76-78页 |
5.3.2 情景一求解结果 | 第78-80页 |
5.3.3 情景二求解结果 | 第80-81页 |
5.3.4 情景一优化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5.3.5 情景二优化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