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对水温模型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2 依托项目概况及其负荷模拟 | 第22-40页 |
2.1 案例项目简介 | 第22-24页 |
2.1.1 园区概述 | 第22页 |
2.1.2 系统概述 | 第22-24页 |
2.2 空调负荷计算 | 第24-30页 |
2.2.1 空调负荷计算的方法 | 第24-25页 |
2.2.2 各类负荷模拟方法的特点及选择 | 第25-27页 |
2.2.3 室外气象数据分析 | 第27-30页 |
2.3 DsST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2.3.1 依托项目分析 | 第30页 |
2.3.2 模拟参数定义 | 第30-32页 |
2.4 建筑群冷热负荷模拟 | 第32-38页 |
2.4.1 建筑冷热负荷分析 | 第32-37页 |
2.4.2 项目总冷热负荷分析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重庆地区吸收机用江水水温数据生成方法 | 第40-66页 |
3.1 影响江水温度的各种因素及各自的作用原理 | 第40-44页 |
3.1.1 气象要素 | 第40-42页 |
3.1.2 水文要素 | 第42页 |
3.1.3 海拔高度 | 第42-43页 |
3.1.4 人为因素 | 第43-44页 |
3.2 水温数据生成方法的研究及分类 | 第44-47页 |
3.2.1 两种主要的水温模型 | 第45-46页 |
3.2.2 现有模型所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3.3 新型江水水温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7-64页 |
3.3.1 建立新型江水水温预测模型应实现的目标 | 第47页 |
3.3.2 建立新型江水水温预测模型的思路与方法简述 | 第47页 |
3.3.3 气温与水温的一阶回归分析 | 第47-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吸收式制冷机组冷源系统能效模型 | 第66-86页 |
4.1 吸收式制冷机组变工况模型 | 第66-74页 |
4.1.1 影响吸收式机组性能的因素 | 第66-67页 |
4.1.2 吸收式制冷机组模型的建立 | 第67-74页 |
4.2 输配系统能耗模型 | 第74-78页 |
4.2.1 取水泵定频工况下系统能效模型 | 第75-76页 |
4.2.2 取水泵变频工况下系统能效模型 | 第76-78页 |
4.3 对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78-81页 |
4.3.1 对取水泵模型的验证 | 第78-81页 |
4.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 第81-85页 |
4.4.1 冷却水进水温度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4.4.2 冷却水流量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4.4.3 水泵流量对水泵能耗的影响 | 第83-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冷源系统的优化运行研究 | 第86-102页 |
5.1 冷源系统能效评价模型 | 第86-89页 |
5.1.1 制冷机当量热力系数 | 第86-89页 |
5.1.2 冷源系统当量热力系数 | 第89页 |
5.2 最佳取水温差的研究 | 第89-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2-104页 |
6.2 本研究的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附录 | 第114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软件目录 | 第114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标准与专著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