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里氏木霉的复合诱变及酶系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5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纤维素酶的来源与特性第12-17页
        1.2.1 纤维素酶的生产菌株第13页
        1.2.2 纤维素酶的催化反应机理第13-14页
        1.2.3 纤维素酶的理化性质第14-15页
        1.2.4 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第15-16页
        1.2.5 纤维素酶的提纯第16-17页
    1.3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第17-21页
        1.3.1 自然筛选第17页
        1.3.2 人工诱变第17-19页
        1.3.3 基因工程第19-20页
        1.3.4 原生质体第20-21页
        1.3.5 分子改造第21页
    1.4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21-23页
        1.4.1 纤维素酶用于生物乙醇生产第21页
        1.4.2 纤维素酶用于食品加工第21-22页
        1.4.3 纤维素酶用于饲料制备第22页
        1.4.4 纤维素酶用于纺织行业第22页
        1.4.5 纤维素酶用于造纸工业第22-23页
        1.4.6 纤维素酶用于中医药领域第23页
    1.5 前景展望第23页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3-25页
        1.6.1 主要内容与方法第23-24页
        1.6.2 技术路线第24-25页
2 里氏木霉的复合诱变第25-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1.1 菌种第25页
        2.1.2 实验仪器第25页
        2.1.3 培养基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8页
        2.2.1 孢子悬液的制备第26页
        2.2.2 紫外诱变第26页
        2.2.3 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第26-27页
        2.2.4 诱变剂量的选择第27页
        2.2.5 复合交替诱变第27页
        2.2.6 初筛第27页
        2.2.7 复筛第27页
        2.2.8 稳定性检测第27-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2.3.1 紫外诱变剂量的选择第28页
        2.3.2 EMS诱变剂量的选择第28-29页
        2.3.3 复合诱变剂量的选择第29页
        2.3.4 突变株的初筛第29-30页
        2.3.5 突变株的复筛第30-31页
        2.3.6 突变株的稳定性分析第31-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3 里氏木霉突变株产酶培养基优化第34-46页
    3.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3.1.1 菌种第34页
        3.1.2 实验仪器第34页
        3.1.3 培养基第34-35页
    3.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3.2.1 产酶方法第35页
        3.2.2 单因素实验第35页
        3.2.3 响应面实验第35页
        3.2.4 分析方法第35-36页
    3.3 结果分析第36-45页
        3.3.1 单因素分析第36-41页
        3.3.2 响应面分析第41-45页
    3.4 小结第45-46页
4 黑曲霉C112产酶培养基优化第46-57页
    4.1 材料第46-47页
        4.1.1 菌种第46页
        4.1.2 培养基第46-47页
        4.1.3 实验仪器第47页
    4.2 试验方法第47-48页
        4.2.1 产酶方法第47页
        4.2.2 单因素实验第47页
        4.2.3 响应面实验第47-4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8-56页
        4.3.1 单因素分析第48-52页
        4.3.2 响应面分析第52-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5 纤维素酶活性及应用效果评价第57-66页
    5.1 材料第57页
        5.1.1 实验材料第57页
        5.1.2 实验仪器第57页
    5.2 实验方法第57-59页
        5.2.1 纤维素酶的环境影响因子第57-58页
        5.2.2 纤维素酶的酶解糖化效果第58-59页
        5.2.3 还原糖含量分析第59页
    5.3 结果分析第59-65页
        5.3.1 纤维素酶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第59-63页
        5.3.2 纤维素酶酶解糖化效果分析第63-65页
    5.4 小结第65-66页
6 结论与创新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展望第67页
    6.3 创新点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附录A 中英文缩略及部分简写对照表第76-78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走向对话--城市化进程中近郊薄弱初中历史教学追求
下一篇:论语言作为意识实现的工具及其遮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