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不同工艺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成分分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语表第14-15页
1 引言第15-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26页
    2.1 实验材料第16-20页
        2.1.1 原料第16页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6-17页
        2.1.3 试剂第17-18页
        2.1.4 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2.1.5 蛹虫草固体菌种的制备第19页
        2.1.6 蛹虫草液体菌种的制备第19-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6页
        2.2.1 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单因素实验第20-21页
        2.2.2 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培养第21页
        2.2.3 培养条件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第21-22页
        2.2.4 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中有效成分的测定第22-25页
        2.2.5 数据处理第25-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46页
    3.1 标准曲线和方法学考察第26-33页
        3.1.1 虫草素和腺苷的标准曲线与方法学考察第26-31页
        3.1.2 虫草多糖的标准曲线和方法学考察第31-32页
        3.1.3 粗蛋白的方法学考察第32-33页
    3.2 培养条件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有效成分合成的影响第33-46页
        3.2.1 接种量第33-36页
        3.2.2 料液比第36-38页
        3.2.3 培养基配比第38-40页
        3.2.4 加奶粉比例第40-42页
        3.2.5 光照时长第42-46页
4 讨论第46-50页
    4.1 接种量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中有效成分合成的影响第46页
    4.2 料液比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中有效成分合成的影响第46-47页
    4.3 培养基配比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中有效成分合成的影响第47-48页
    4.4 加奶粉比例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中有效成分合成的影响第48页
    4.5 光照时长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中有效成分合成的影响第48-50页
5 结论第50-51页
6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综述第54-71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芯片非水电泳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研究
下一篇: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的模拟微重力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