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非水电泳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非水毛细管电泳及其发展历史 | 第12-15页 |
1.1.1 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1.1.2 NACE的优点 | 第13-15页 |
1.2 NACE分离系统的选择 | 第15-19页 |
1.2.1 有机溶剂的选择 | 第15-16页 |
1.2.2 背景电解质的选择及要求 | 第16-17页 |
1.2.3 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17-19页 |
1.2.3.1 紫外检测法 | 第17页 |
1.2.3.2 荧光检测法 | 第17-18页 |
1.2.3.3 质谱检测法 | 第18页 |
1.2.3.4 电化学检测法 | 第18-19页 |
1.2.3.5 电化学发光法 | 第19页 |
1.3 NACE中的富集方法 | 第19页 |
1.4 NACE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芯片非水电泳检测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 | 第23-41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2.2 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2.4 电泳工作条件 | 第25-26页 |
2.3 电泳分离条件优化 | 第26-36页 |
2.3.1 有机溶剂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2 电泳缓冲液p H值对分离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3 检测距离对分离的影响 | 第30-33页 |
2.3.4 分离电压的选择 | 第33-34页 |
2.3.5 药材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4-36页 |
2.4 线性关系、范围、检测限 | 第36-38页 |
2.5 精密度试验 | 第38页 |
2.6 稳定性试验 | 第38页 |
2.7 重复性试验 | 第38页 |
2.8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38-39页 |
2.9 样品测定 | 第39-40页 |
2.10小结和展望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芯片非水电泳分离检测大黄有效成分 | 第41-67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3.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3.2.4 MCE-LIF条件 | 第43-44页 |
3.3 芯片电泳分离条件优化 | 第44-62页 |
3.3.1 背景缓冲液体系的选择 | 第44-46页 |
3.3.2 缓冲液添加剂的选择 | 第46-48页 |
3.3.3 缓冲液浓度的选择 | 第48-51页 |
3.3.4 样品配制方法对分离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5 缓冲液p H对分离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6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7 水对分离的影响 | 第58-62页 |
3.4 方法的评价 | 第62-65页 |
3.4.1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62-64页 |
3.4.2 精密度试验 | 第64页 |
3.4.3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64-65页 |
3.4.4 样品测定 | 第65页 |
3.5 实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第65-66页 |
3.6 小结及展望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芯片制备电泳初步研究 | 第67-80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1页 |
4.2.1 仪器设备 | 第68页 |
4.2.2 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68-69页 |
4.2.3 芯片制作 | 第69-70页 |
4.2.4 芯片清洗及电泳分离操作 | 第70-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4.3.1 芯片构型的选择 | 第71-73页 |
4.3.2 分离通道宽度的考察 | 第73-75页 |
4.3.3 进样方法的考察 | 第75-77页 |
4.3.4 进样时间的考察 | 第77-78页 |
4.3.5 应用 | 第78-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附录·缩略词对照表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