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低温冷冻靶束靶耦合监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冷冻靶束靶耦合系统方案设计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冷冻靶束靶耦合装置总体结构 | 第18-19页 |
2.3 靶姿监测方案 | 第19-23页 |
2.3.1 冷冻靶传感器结构 | 第19-21页 |
2.3.2 视觉成像系统参数 | 第21-22页 |
2.3.3 冷冻靶靶姿监测面临的难题 | 第22-23页 |
2.4 光束引导原理 | 第23-25页 |
2.4.1 光学共轭原理 | 第23页 |
2.4.2 光束调整模拟方法 | 第23-24页 |
2.4.3 视场小带来的引导局限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低照度靶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 | 第26-41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低照度成像特征分析及预处理流程设计 | 第26-28页 |
3.3 试验靶预定位 | 第28-31页 |
3.3.1 靶图像的高通滤波 | 第29-30页 |
3.3.2 靶区的位置提取 | 第30-31页 |
3.4 靶区图像特征的对比度增强 | 第31-34页 |
3.4.1 对比度增强算法 | 第31-32页 |
3.4.2 对比度增强方法处理结果比较 | 第32-34页 |
3.5 除噪 | 第34-40页 |
3.5.1 传统除噪方法 | 第35-36页 |
3.5.2 三维块匹配(BM3D)滤波 | 第36-38页 |
3.5.3 三维块匹配(BM3D)参数设置 | 第38页 |
3.5.4 除噪实验对比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靶匹配定位算法研究 | 第41-55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离线标准 | 第41-42页 |
4.3 在线复位的匹配算法 | 第42-48页 |
4.3.1 Harris + RANSAC | 第43-44页 |
4.3.2 SIFT + RANSAC | 第44-46页 |
4.3.3 NCC模板匹配 | 第46-47页 |
4.3.4 基于边缘的模板匹配 | 第47-48页 |
4.4 匹配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4.4.1 光照变化对比实验 | 第49-51页 |
4.4.2 旋转对比实验 | 第51-52页 |
4.4.3 离焦对比实验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基于理论模型的视场外光束引导方法研究 | 第55-63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束靶瞄准模型 | 第55-60页 |
5.2.1 束靶瞄准模型推导 | 第55-58页 |
5.2.2 引导方案 | 第58-60页 |
5.3 视场外光束预测引导模型 | 第60-61页 |
5.4 视场外光束预测引导参数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63-75页 |
6.1 引言 | 第63页 |
6.2 靶在线匹配精度实验 | 第63-64页 |
6.3 光点定位精度 | 第64-66页 |
6.4 视场内束靶耦合精度 | 第66-68页 |
6.5 激光器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标定 | 第68-71页 |
6.6 靶面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标定 | 第71-73页 |
6.7 基于理论模型的视场外光束引导精度分析 | 第73-7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