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人工混交林概念及研究历史 | 第9页 |
1.2 混交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 | 第9-11页 |
1.2.1 混交林种内种间关系概述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2 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单木竞争指标概述 | 第11-18页 |
1.3.1 单木竞争指标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2 单木竞争指标制定的原则 | 第11-12页 |
1.3.3 确定对象木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3.1 镜像、偏移和线性膨胀方法 | 第12页 |
1.3.3.2 结构生成方法 | 第12页 |
1.3.3.3 其他方法 | 第12-13页 |
1.3.4 鉴别竞争木的方法 | 第13-14页 |
1.3.4.1 固定半径法 | 第13-14页 |
1.3.4.2 树冠重叠法 | 第14页 |
1.3.4.3 其他方法 | 第14页 |
1.3.5 竞争指标数量化的方法 | 第14-15页 |
1.3.6 与距离有关的竞争指标 | 第15-17页 |
1.3.6.1 竞争影响区域法 | 第15-16页 |
1.3.6.2 Hegyi的简单竞争指标 | 第16页 |
1.3.6.3 Pretzsch和Bachmann的KKL方法 | 第16-17页 |
1.3.6.4 竞争木株数控制法 | 第17页 |
1.3.7 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标 | 第17-18页 |
1.3.7.1 胸径大小比法 | 第17-18页 |
1.3.7.2 与树冠有关的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标 | 第18页 |
1.4 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关系 | 第18页 |
1.5 小结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22页 |
3 数据来源与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3.1 样地自然概况 | 第22页 |
3.1.1 薄山林场概况 | 第22页 |
3.1.2 马道林场概况 | 第22页 |
3.2 样地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3.3 单木竞争指数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3.3.1 对象木的选择方法(消除边缘效应的干扰) | 第23页 |
3.3.2 竞争木的鉴别方法 | 第23-24页 |
3.3.2.1 竞争木的确定范围 | 第23-24页 |
3.3.2.2 冠幅重叠 | 第24页 |
3.3.3 单木竞争指标的选择 | 第24-25页 |
3.4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4.1 样地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4.2 马尾松种群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4.3 对象木的选择方法分析 | 第30-32页 |
4.4 竞争木的确定范围 | 第32-34页 |
4.5 对象木与竞争木的测树因子分析 | 第34-35页 |
4.6 马尾松种内种间竞争强度 | 第35-37页 |
4.6.1 马尾松种内竞争强度 | 第35-36页 |
4.6.2 马尾松种间竞争强度 | 第36-37页 |
4.7 胸径与竞争强度的关系 | 第37-4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5.1 结论 | 第40页 |
5.2 讨论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