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市区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分析 | 第15-20页 |
| 2.1 总体设计 | 第15-17页 |
| 2.1.1 总体设计原则 | 第15-16页 |
| 2.1.2 硬件结构总体设计 | 第16页 |
| 2.1.3 软件模块总体设计 | 第16-17页 |
| 2.2 功能分析 | 第17-19页 |
| 2.2.1 信息收集和执行子系统的功能 | 第17页 |
| 2.2.2 信息传输子系统的功能 | 第17-18页 |
| 2.2.3 信息处理子系统的功能 | 第18-19页 |
| 2.2.4 人机联系子系统的功能 | 第19页 |
| 2.2.5 软件模块的功能 | 第19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硬件结构详细设计 | 第20-30页 |
| 3.1 信息收集和执行子系统的设计 | 第20-22页 |
| 3.1.1 调度自动化所需收集和执行的信息 | 第20-21页 |
| 3.1.2 信息收集和执行子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1-22页 |
| 3.2 信息传输子系统的设计 | 第22-24页 |
| 3.2.1 信息传输子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 | 第22-23页 |
| 3.2.2 传输信道 | 第23页 |
| 3.2.3 光纤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 3.3 信息处理子系统的设计 | 第24-28页 |
| 3.3.1 调度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配置和结构设计 | 第24-27页 |
| 3.3.2 信息处理系统的软件配置 | 第27-28页 |
| 3.4 人机联系子系统的设计 | 第28-2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软件模块详细设计 | 第30-45页 |
| 4.1 状态估计模块设计 | 第30-34页 |
| 4.1.1 状态估计原理 | 第30页 |
| 4.1.2 状态估计的步骤和程序框图 | 第30-32页 |
| 4.1.3 状态估计的矩阵算法 | 第32-34页 |
| 4.2 负荷预测模块设计 | 第34-38页 |
| 4.2.1 负荷预测种类 | 第34页 |
| 4.2.2 负荷预测数学方法 | 第34-36页 |
| 4.2.3 线性回归负荷预测模型 | 第36-38页 |
| 4.3 潮流分析模块设计 | 第38-40页 |
| 4.3.1 节点导纳矩阵 | 第38-39页 |
| 4.3.2 潮流计算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 4.4 电压无功控制模块设计 | 第40-44页 |
| 4.4.1 自动电压控制的软件结构 | 第40-41页 |
| 4.4.2 校正控制 | 第41-43页 |
| 4.4.3 全局优化控制 | 第43-4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 第45-52页 |
| 5.1 调度集控一体化方案 | 第45-47页 |
| 5.1.1 调控一体化方案特点 | 第45-46页 |
| 5.1.2 软硬件要求 | 第46-47页 |
| 5.2 调度、集控互为备用 | 第47-49页 |
| 5.2.1 互为备用方案的特点 | 第48页 |
| 5.2.2 对综合数据平台的需求 | 第48-49页 |
| 5.3 方案对比 | 第49页 |
| 5.4 软硬件配置 | 第49-51页 |
| 5.4.1 软件配置 | 第49-50页 |
| 5.4.2 硬件配置 | 第50-5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6.1 结论 | 第52页 |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