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旅游发展下传统乡村聚落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缘起第9-11页
        1.1.1 异变突起:遗产区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第9页
        1.1.2 面临尴尬:传统聚落与其转型产生矛盾第9-11页
        1.1.3 探索出路:传统聚落转型及空间重构再思考第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页
        1.3.1 研究对象第12页
        1.3.2 研究内容第12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2-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4.2 研究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乡村聚落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综述第15-21页
    2.1 聚落、乡村聚落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进展第15-16页
        2.1.1 传统聚落第15页
        2.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6页
    2.2 乡村旅游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评述第16-18页
    2.3 乡村转型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评述第18-19页
    2.4 空间重构地主要研究进展及评述第19-21页
第三章 遗产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原型、现型及转型第21-55页
    3.1 案例地概况第21-23页
        3.1.1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概况第21-22页
        3.1.2 研究范围第22-23页
    3.2 遗产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原型第23-31页
        3.2.1 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第23-25页
        3.2.2 乡村聚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第25-28页
        3.2.3 传统乡村聚落的社会空间形态第28-31页
    3.3 遗产区传统乡村聚落的现型第31-42页
        3.3.1 实态调研第31-41页
        3.3.2 遗产区乡村聚落的现实问题第41-42页
    3.4 旅游影响下的遗产区乡村聚落转型分析第42-52页
        3.4.1 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第42-50页
        3.4.2 传统民居的异化第50-51页
        3.4.3 生产方式的转变第51-52页
        3.4.4 生活方式的转变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5页
第四章 旅游发展下的遗产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解析第55-71页
    4.1 遗产区当前聚落空间重构态势第55-61页
        4.1.1 均质化—异质化的转变第57-58页
        4.1.2 聚落空间构成的改变第58-60页
        4.1.3 聚落空间结构的改变第60-61页
    4.2 遗产区传统乡村聚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互动机制探究第61-69页
        4.2.1 政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改造第61-65页
        4.2.2 市场影响下的“民宿潮”第65-67页
        4.2.3 社会影响下的建房“大跃进”第67-69页
    4.3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遗产区乡村聚落旅游适应性转型及空间重构对策第71-107页
    5.1 遗产区乡村聚落旅游适应性评价第71-86页
        5.1.1 评价标准第73-74页
        5.1.2 遗产区82个典型聚落旅游资源评价第74-83页
        5.1.3 遗产区82个典型聚落旅游适应性第83-86页
    5.2 遗产区传统乡村聚落微观空间重构内容第86-96页
        5.2.1 传统民居的结构修复第86-89页
        5.2.2 传统民居的功能适应性重构第89-91页
        5.2.3 异化民居的风貌重构第91-93页
        5.2.4 新建民居的设计引导第93-96页
    5.3 遗产区乡村聚落旅游适应性转型及宏观空间重构建议第96-105页
        5.3.1 唯旅游发展论的乡村规划反思第96页
        5.3.2 传统文化延续为指导的乡村规划探讨第96-98页
        5.3.3 不同乡村聚落的旅游适应性与空间重构第98-99页
        5.3.4 以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为指导的旅游发展策略第99-100页
        5.3.5 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与调整第100-102页
        5.3.6 政策-市场-社会影响机制下的空间营造第102-103页
        5.3.7 合理的管理工作第103-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7-111页
    6.1 结语第107-108页
    6.2 研究创新第108-109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17-119页
附录B:图片索引第119-121页
附录C:调研情况统计第121-123页
附录D:遗产区乡村聚落相关改造政策第123-129页
附录E:遗产区82个村落基本情况统计表第129-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气温度升高对高温多年冻土区桩侧负摩阻力影响分析
下一篇:再生混凝土在霍普金森压杆实验中的动态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