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当归类”药材的等级质量和品种鉴定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7页
前言第11-17页
第一章 不同大小中国当归药材药效成分和补血活性测定第17-37页
    1.1 仪器及材料第17-21页
        1.1.1 仪器第17-18页
        1.1.2 试剂第18页
        1.1.3 药材第18-21页
    1.2 方法第21-30页
        1.2.1 HPLC法测定中国当归药材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含量第21-24页
            (1)色谱条件第21页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及线性范围考察第21-22页
            (3)供试液的制备第22-23页
            (4)方法学考察第23-24页
            (5)样品测定第24页
            (6)数据分析第24页
        1.2.2 UV法测定中国当归药材多糖的含量第24-27页
            (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及线性范围考察第24-25页
            (2)供试液的制备第25-26页
            (3)空白对照溶液的制备第26页
            (4)吸光度的测定及多糖含量的计算第26页
            (5)方法学考察第26页
            (6)样品测定第26-27页
            (7)数据分析第27页
        1.2.3 生物检定法测定中国当归药材补血活性第27-30页
            (1)建模药和抗凝剂的配制第27页
            (2)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27页
            (3)药材的提取和供试液的制备第27-28页
            (4)建模和给药第28页
            (5)外周血液红细胞数的测定第28页
            (6)药材补血活性的测定第28页
            (7)数据分析第28-30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1.3.1 不同大小中国当归药材化学成分比较第30-34页
            (1)藁本内酯的含量与等级的相关性第30-31页
            (2)游离阿魏酸和总阿魏酸含量与等级的相关性第31-33页
            (3)多糖含量与等级的相关性第33-34页
        1.3.2 不同大小中国当归药材补血活性比较第34-36页
    1.4 讨论第36-37页
        1.4.1 中国当归的药效成分与等级相关性不强第36页
        1.4.2 中国当归的补血活性与等级具有强相关性第36-37页
第二章 “当归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别研究第37-66页
    2.1 仪器及材料第37-42页
        2.1.1 仪器第37-38页
        2.1.2 试剂及药品第38页
        2.1.3 材料第38-42页
    2.2 方法第42-44页
        2.2.1 DNA提取第42页
        2.2.2 PCR扩增第42-43页
            (1)ITS序列第42页
            (2)ITS2序列第42页
            (3)psbA-trnH序列第42页
            (4)rbcL序列第42-43页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43页
        2.2.4 测序第43页
        2.2.5 数据处理第43-44页
    2.3 结果第44-63页
        2.3.1 ITS1序列特征第44-49页
        2.3.2 ITS2序列特征第49-55页
        2.3.3 psbA-trnH序列特征第55-59页
        2.3.4 rbcL序列特征第59-63页
    2.4 讨论第63-66页
        2.4.1 “当归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别的序列第63页
        2.4.2 “当归类”药材亲缘关系研究第63-64页
        2.4.3 贮藏年限对“当归类”药材的DNA条形码提取率的影响第64-66页
第三章 “当归类”药材显微鉴别研究第66-78页
    3.1 材料第66-68页
        3.1.1 仪器第66页
        3.1.2 试剂第66页
        3.1.3 药材第66-68页
    3.2 方法第68-71页
        3.2.1 试液的制备第68页
        3.2.2 显微鉴别第68-69页
        3.2.3 淀粉粒显微半定量第69-71页
            (1)样品的制备第69页
            (2)制片方法第69页
            (3)淀粉粒计数第69-71页
    3.3 结果第71-76页
        3.3.1 “当归类”药材粉末鉴别特征第71-76页
            (1)中国当归的粉末鉴别特征第71-72页
            (2)韩国当归的粉末鉴别特征第72-73页
            (3)日本当归的粉末鉴别特征第73-74页
            (4)欧当归的粉末鉴别特征第74-75页
            (5)圆当归的粉末鉴别特征第75-76页
        3.3.2 淀粉粒常数比较第76页
        3.3.3 淀粉粒常数与多糖含量的相关性第76页
    3.4 讨论第76-78页
全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及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综述 植物类中药材的DNA条形码研究进展第86-97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9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质量标志物T2、T5的冬虫夏草质量评价研究
下一篇:子宫肌瘤模型制备及三棱—莪术组分配伍干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