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基于质量标志物T2、T5的冬虫夏草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冬虫夏草质量标志物T2的分离制备研究第13-30页
    1 材料与试剂第14-15页
        1.1 实验材料第14页
        1.2 试剂第14-15页
        1.3 仪器第15页
    2 方法第15-26页
        2.1 T2的制备研究第15-21页
            2.1.1 供试品提取工艺的考察第15-16页
            2.1.2 分析方法的考察第16-19页
            2.1.3 制备方法的考察第19-21页
            2.1.4 T2的制备第21页
        2.2 T2稳定性的考察第21-25页
            2.2.1 时间对T2稳定性的影响第22页
            2.2.2 温度对T2稳定性的影响第22-24页
            2.2.3 空气对T2稳定性的影响第24-25页
        2.3 T2的干燥第25-26页
            2.3.1 干燥方法的确认第25页
            2.3.2 T2样品干燥第25-26页
    3 结果第26-28页
        3.1 T2的制备研究第26-27页
        3.2 T2稳定性考察第27-28页
        3.3 T2的干燥第28页
    4 讨论第28-30页
第二章 冬虫夏草中特异性成分T5的制备研究第30-38页
    1 材料与试剂第30-31页
        1.1 实验材料第30页
        1.2 试剂第30页
        1.3 仪器第30-31页
    2 方法第31-35页
        2.1 T5的特异性考察第31-32页
            2.1.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31页
            2.1.2 色谱条件第31页
            2.1.3 结果第31-32页
        2.2 T5的制备研究第32-35页
            2.2.1 供试品溶液的提取方法研究第32页
            2.2.2 制备方法的研究第32-35页
        2.3 T5的制备第35页
        2.4 T5稳定性的考察第35页
    3 结果第35-37页
        3.1 T5的制备研究第35-36页
        3.2 T5稳定性考察结果第36-37页
    4 讨论第37-38页
第三章 T2和T5的结构鉴定研究第38-56页
    1 材料与试剂第38-39页
        1.1 材料第38-39页
        1.2 试剂第39页
        1.3 仪器第39页
    2 方法第39-44页
        2.1 T2、T5的Q-TOF/MS研究第39-42页
            2.1.1 UPLC色谱条件第39页
            2.1.2 Q-TOF质谱条件第39-40页
            2.1.3 检测结果第40-42页
        2.2 T2、T5的LC-MS-MS研究第42-44页
            2.2.1 供试品的前处理第42-43页
            2.2.2 液相色谱条件第43页
            2.2.3 质谱条件第43-44页
            2.2.4 测定第44页
            2.2.5 数据库检索第44页
    3 结果第44-55页
        3.1 T2、T5的UPLC-Q-TOF/MS结果第44页
        3.2 T2、T5的LC-MS/MS测序结果第44-47页
        3.3 数据检索的结果第47-55页
    4 讨论第55-56页
全文创新点第56-57页
全文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文献综述 动物类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第62-75页
    1 动物药历史沿革第62-63页
        1.1 动物药在历代本草中的重要地位第62-63页
        1.2 动物药的现代应用研究进展第63页
    2 影响动物药质量的因素第63-65页
        2.1 品种基源的因素第63-64页
        2.2 人工驯养及替代品对动物药药效的影响第64页
        2.3 不同用药部位的影响第64页
        2.4 炮制、加工的影响第64-65页
        2.5 运输、储藏的影响第65页
    3 动物药质量评价现状第65-66页
        3.1 化学成分复杂,含量测定比例低第65页
        3.2 市场混乱,前景广大第65页
        3.3 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第65-66页
    4 动物药质量物质基础的确定和质量标志物提出的理论依据第66-67页
        4.1 动物药有效成分的种类第66页
        4.2 蛋白、多肽类成分在动物类中药当中的特殊地位第66页
        4.3 动物药蛋白质的代谢途径是质量标记物提出的依据第66-67页
    5 动物药Q-Marker的提出对于动物药质量评价的意义第67-70页
        5.1 动物药Q-Marker提出的背景第67-68页
            5.1.1 现有动物药质量控制手段的局限性第67页
            5.1.2 蛋白组、多肽组学的快速发展为特异性肽段的寻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第67-68页
        5.2 动物药Q-Marker的提出第68页
        5.3 意义第68-70页
            5.2.1 真伪鉴别第68-69页
            5.2.2 扩大药源和寻找替代品第69页
            5.2.3 新药的开发与研究第69-70页
    6 讨论与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76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暗罗素对青蒿素抗性和氯喹抗性鼠疟的抗疟活性以及与传统抗疟药配伍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当归类”药材的等级质量和品种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