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 (一)重点 | 第12-13页 |
| (二)难点 | 第13页 |
| (三)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五、研究进程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基本概述 | 第14-18页 |
| 第一节 相关文化背景 | 第14-15页 |
| 一、地理与生态环境 | 第14页 |
| 二、社会历史文化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源流说 | 第15-18页 |
| 一、史料中的相关记载 | 第15-16页 |
| 二、民间艺人的传说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现存样态 | 第18-32页 |
| 第一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表演机制 | 第18-22页 |
| 一、活动时间及地点 | 第18-19页 |
| 二、传承方式与参与人员 | 第19-21页 |
| 三、角色分配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表演形态 | 第22-32页 |
| 一、典型舞蹈动作 | 第23-25页 |
| 二、表演场图 | 第25-29页 |
| 三、道具形态 | 第29-31页 |
| 四、伴奏乐器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文化内涵 | 第32-42页 |
| 第一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与农耕信仰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形态的文化含义 | 第34-38页 |
| 一、“天圆地方”传统观念的在现 | 第35页 |
| 二、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 第35-36页 |
| 三、“鼓、舞、乐”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 | 第36-37页 |
| 四、原始舞蹈观念的遗存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与武术的关系 | 第38-39页 |
| 第四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39-42页 |
| 一、驱邪祈福的民间祭祀功能 | 第39-40页 |
| 二、喜迎新春的民众娱乐功能 | 第40页 |
| 三、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功能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当代发展与思考 | 第42-49页 |
| 第一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流传现状 | 第42-44页 |
| 一、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形态流传 | 第42-43页 |
| 二、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的发展思考 | 第44-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