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染整工业论文--练漂论文

棉纱低碱氧漂前处理工艺的探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筒子纱前处理及其染色第10-12页
        1.2.1 纯棉筒子纱前处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筒子纱染色特点第11-12页
    1.3 双氧水漂白概述第12-14页
        1.3.1 双氧水的漂白原理第12-13页
        1.3.2 强化双氧水漂白的新技术第13-14页
    1.4 双氧水活化剂的概述第14页
        1.4.1 双氧水漂白活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页
        1.4.2 双氧水漂白剂的作用机理第14页
    1.5 双氧水漂白活化剂的种类第14-20页
        1.5.1 烷基类漂白活化剂第14-16页
        1.5.2 酰胺基类化合物活化剂第16页
        1.5.3 N-酰基己内酰胺化合物活化剂第16-17页
        1.5.4 甜菜碱衍生物两性型活化剂第17-18页
        1.5.5 含金属配合物型催化剂第18-20页
            1.5.5.1 金属卟啉配合物第19页
            1.5.5.2 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第19-20页
            1.5.5.3 金属酞菁配合物第20页
            1.5.5.4 大环多胺类化合物第20页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0-22页
        1.6.1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0-21页
            1.6.1.1 双氧水漂白在筒子纱中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6.1.2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0-21页
        1.6.2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2-27页
    2.1 实验材料、药品及器材第22-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2 实验药品第22-23页
        2.1.3 染料第23页
        2.1.4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23-24页
    2.2 测试方法第24-27页
        2.2.1 白度测试方法第24页
        2.2.2 毛效测试方法第24页
        2.2.3 纱线强力测试第24页
        2.2.4 双氧水分解率测试方法第24-25页
        2.2.5 失重率测试方法第25页
        2.2.6 COD 测试方法第25-26页
        2.2.7 K/S 值及色差 DE第26-27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7-46页
    3.1 正交实验分析第27-29页
    3.2 活化剂 DM-1435/1430 对工作液 pH 值的分析和讨论第29-37页
        3.2.1 碱用量对工作液 pH 值的影响第29-31页
        3.2.2 关于活化剂用量对工作液 pH 的影响第31-33页
        3.2.3 H_2_O2用量对工作液 pH 值的影响第33-35页
        3.2.4 在不同温度以及时间下对工作液 pH 值的影响第35-37页
    3.3 高效催化剂 DM-1436 对工作液 pH 值的分析和讨论第37-46页
        3.3.2 催化剂 DM-1436 用量对工作液 pH 及其他性能影响第39-41页
        3.3.3 DM-1436 在不同 H_2_O2浓度下对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第41-42页
        3.3.4 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 DM-1436 对各项性能指标测量结果第42-44页
        3.3.5 快速练漂工艺下 pH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44页
        3.3.6 前处理后工作液 COD 值的分析第44-46页
第四章 筒子纱中样分析第46-51页
    4.1 传统筒子纱前处理工艺与快速练漂工艺处理效果对比第46-47页
        4.1.1 白度层差的对比第46页
        4.1.2 前处理效果对比第46-47页
    4.2 传统工艺与快速练漂工艺前处理成本的对比第47-48页
    4.3 两种不同前处理工艺对筒子纱染色性能的影响第48-51页
        4.3.1 两种不同前处理工艺的染色流程图第48页
        4.3.2 染色后纱线层数 K/S 值分析第48-49页
        4.3.3 染色后纱线色差分析第49-51页
第五章 实验结论第51-53页
    5.1 本文得到的几点结论第51-52页
    5.2 本文存在的不足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造纸法再造烟叶的苯并[a]芘低释放量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气流法测试苎麻纤维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