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主动配电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并网逆变器输出阻抗建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谐波振荡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Simulink的光伏发电系统仿真建模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光伏电池的建模 | 第18-19页 |
2.3 光伏组件选型及参数设计 | 第19-20页 |
2.4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 第20-22页 |
2.5 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 | 第22-23页 |
2.6 光伏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 第23-24页 |
2.7 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 第24-27页 |
2.7.1 1MW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 | 第24-26页 |
2.7.2 1.5MW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 | 第26-2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Simulink的风力发电系统仿真建模 | 第28-39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的建模 | 第29-32页 |
3.2.1 风力发电及永磁直驱同步电机工作原理 | 第29页 |
3.2.2 风力机的建模 | 第29-30页 |
3.2.3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永磁直驱电机的建模 | 第30-32页 |
3.2.4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永磁直驱电机的建模 | 第32页 |
3.3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 第32-35页 |
3.3.1 最大风能捕获原理 | 第33页 |
3.3.2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 第33-35页 |
3.4 风机侧整流器控制策略 | 第35-36页 |
3.5 网侧逆变器控制策略 | 第36-37页 |
3.6 风力发电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 第37-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并网逆变器输出阻抗建模 | 第39-50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谐波线性化建模方法 | 第39-40页 |
4.3 光伏逆变器输出阻抗建模 | 第40-47页 |
4.3.1 逆变器主电路平均模型 | 第40-41页 |
4.3.2 PLL小信号模型 | 第41-44页 |
4.3.3 控制环路模型 | 第44-46页 |
4.3.4 逆变器输出阻抗模型 | 第46-47页 |
4.4 风电逆变器输出阻抗建模 | 第47-49页 |
4.4.1 逆变器主电路平均模型 | 第48页 |
4.4.2 逆变器输出阻抗模型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 | 第50-72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基于阻抗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5.3 单个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 | 第51-59页 |
5.3.1 光伏逆变器稳定性分析 | 第52-56页 |
5.3.2 风电逆变器稳定性分析 | 第56-59页 |
5.4 多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 | 第59-66页 |
5.4.1 主动配电网模型 | 第59-61页 |
5.4.2 多并网逆变器与电网之间交互影响分析 | 第61-66页 |
5.5 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与电网短路容量的关系 | 第66-67页 |
5.6 源-网-荷之间的交互影响 | 第67-71页 |
5.7 提高并网逆变器稳定性的方法 | 第7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