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对照 | 第11-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4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4-25页 |
2.1 PTMC检出率 | 第14-15页 |
2.1.1 临床检出率增高 | 第14-15页 |
2.1.2 尸检检出率增高 | 第15页 |
2.2 PTMC发病危险因素 | 第15-16页 |
2.2.1 放射线暴露史 | 第15-16页 |
2.2.2 家族史 | 第16页 |
2.2.3 碘摄入量 | 第16页 |
2.2.4 基因遗传因素 | 第16页 |
2.2.5 其他因素 | 第16页 |
2.3 PTMC诊断 | 第16-21页 |
2.3.1 颈部的一般检查 | 第16-17页 |
2.3.2 颈部高频超声 | 第17-18页 |
2.3.3 超声弹性成像 | 第18页 |
2.3.4 超声造影 | 第18-19页 |
2.3.5 分子标记物检测 | 第19-20页 |
2.3.6 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US-FNA) | 第20页 |
2.3.7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US-CNB) | 第20-21页 |
2.3.8 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的展望 | 第21页 |
2.4 PTMC治疗 | 第21-25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3.1.1 PTMC(T1N0M0)的诊断标准 | 第25页 |
3.1.2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3.1.3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3.2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3.3 研究方法与观察指标 | 第26-27页 |
3.3.1 术前准备 | 第26页 |
3.3.2 微波消融具体步骤及方法 | 第26-27页 |
3.3.3 随访方法及评估指标 | 第27页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27-29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9-32页 |
4.1 PTMC微波消融术中、术后一般情况的总结 | 第29页 |
4.2 PTMC微波消融术后病灶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4.3 PTMC微波消融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 | 第30页 |
4.4 PTMC微波消融术后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 第30-32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2-37页 |
5.1 微波消融术治疗PTMC效果良好 | 第32-33页 |
5.2 微波消融术治疗PTMC的优势分析 | 第33-34页 |
5.3 微波消融术治疗PTMC临床意义 | 第34-36页 |
5.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6-3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0页 |
附图 | 第50-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