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地区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 1.1.1 选题理由 | 第8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2.2 国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2页 |
| 1.4.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5.1 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12-13页 |
| 1.5.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17页 |
| 2.1 地理概况 | 第14页 |
| 2.2 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 2.3 动植物资源 | 第15页 |
| 2.4 水资源 | 第15页 |
| 2.5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5-16页 |
| 2.6 地质特征 | 第16-17页 |
| 第3章 剑门关地区丹霞地貌成因及类型 | 第17-21页 |
| 3.1 丹霞地貌成因 | 第17-18页 |
| 3.1.1 物质基础 | 第17页 |
| 3.1.2 内动力作用 | 第17页 |
| 3.1.3 外动力作用 | 第17-18页 |
| 3.2 丹霞地貌类型 | 第18-20页 |
| 3.2.1 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丹霞地貌 | 第18-19页 |
| 3.2.2 风力侵蚀作用为主的丹霞地貌 | 第19-20页 |
| 3.3 丹霞地貌分布 | 第20-21页 |
| 第4章 剑门关地区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分类 | 第21-28页 |
| 4.1 丹霞地貌背景 | 第21页 |
| 4.2 景观特征分类 | 第21-28页 |
| 4.2.1 赤壁丹崖类 | 第22-23页 |
| 4.2.2 大型城墙峰丛类 | 第23-25页 |
| 4.2.3 洞穴类 | 第25-26页 |
| 4.2.4 特殊造型峰类 | 第26-28页 |
| 第5章 基于GIS技术对景区敏感度分析 | 第28-38页 |
| 5.1 GIS与应用数据介绍 | 第28-30页 |
| 5.2 研究区敏感度分析 | 第30-38页 |
| 5.2.1 敏感度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 5.2.2 敏感度因子提取分析 | 第31-37页 |
| 5.2.3 景区敏感度分析 | 第37-38页 |
| 第6章 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 | 第38-41页 |
| 6.1 景区开发现状 | 第38-40页 |
| 6.1.1 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 6.1.2 相应措施 | 第38-39页 |
| 6.1.3 景区景点开发 | 第39-40页 |
| 6.2 丹霞地貌景观保护 | 第40-41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