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地区丹霞地貌成景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4-21页 |
| 2.1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 2.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5-20页 |
| 2.2.1 地质背景 | 第15-18页 |
| 2.2.2 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 2.2.3 气候与水文条件 | 第19-20页 |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 第3章 沉积环境演变 | 第21-31页 |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21-23页 |
| 3.1.1 沉积岩的颜色 | 第21-22页 |
| 3.1.2 沉积岩的成分 | 第22页 |
| 3.1.3 沉积岩的结构 | 第22页 |
| 3.1.4 沉积岩的构造 | 第22页 |
| 3.1.5 沉积古生物标志 | 第22-23页 |
| 3.2 沉积相分析 | 第23-29页 |
| 3.3 沉积模式 | 第29-31页 |
| 第4章 丹霞地貌分布与类型 | 第31-37页 |
| 4.1 丹霞地貌的分布 | 第31-32页 |
| 4.2 丹霞地貌的特征 | 第32-33页 |
| 4.2.1 地貌形态受环境影响 | 第33页 |
| 4.2.2 坡面特征显著 | 第33页 |
| 4.2.3 组合类型多样 | 第33页 |
| 4.3 丹霞地貌的类型 | 第33-35页 |
| 4.4 典型丹霞地貌的景观特征 | 第35-37页 |
| 4.4.1 断裂式隆升悬崖和崩塌痕迹 | 第36页 |
| 4.4.2 水蚀峡谷及溶洞 | 第36页 |
| 4.4.3 风蚀柱及峰林 | 第36-37页 |
| 第5章 剑门关丹霞地貌演化机制 | 第37-48页 |
| 5.1 丹霞地貌成景机理概述 | 第37-38页 |
| 5.2 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 第38-41页 |
| 5.3 丹霞地貌形成的构造条件 | 第41-42页 |
| 5.3.1 构造和抬升的控制作用 | 第41页 |
| 5.3.2 断裂和节理的控制作用 | 第41页 |
| 5.3.3 岩层产状的控制作用 | 第41-42页 |
| 5.4 丹霞地貌成景过程与作用 | 第42-45页 |
| 5.5 丹霞地貌形成的外动力因素 | 第45-4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