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产量和纤维品质遗传分析和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初步探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3页
    1.1 杂种优势第9-12页
        1.1.1 杂种优势假说第9页
        1.1.2 数量遗传学与杂种优势第9-10页
        1.1.3 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第10-11页
        1.1.4 群体类型与杂种优势第11页
        1.1.5 QTL定位方法与杂种优势第11-12页
    1.2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回交群体与杂种优势第14-15页
    1.4 棉花SSR和SNP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棉花QTL定位第16-21页
        1.5.1 棉花产量QTL定位与杂种优势研究第17-18页
        1.5.2 棉花纤维品质QTL定位第18-21页
    1.6 棉花QTL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第21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28页
    2.1 材料与群体构建第23页
        2.1.1 基础材料与重组自交系群体第23页
        2.1.2 两个回交群体构建第23页
    2.2 田间实验安排与性状调查第23-25页
        2.2.1 田间实验安排第23-24页
        2.2.2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性状调查第24页
        2.2.3 纤维品质性状检测第24-25页
        2.2.4 动态铃数调查第25页
    2.3 SSR遗传图谱第25页
    2.4 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方法构建BIN-MAP遗传图谱第25-26页
        2.4.1 DNA提取第25页
        2.4.2 建库与测序第25-26页
        2.4.3 SNP变异检测和遗传图谱构建第26页
    2.5 数据统计分析第26-28页
        2.5.1 表型分析第26页
        2.5.2 QTL定位与分析第26-27页
        2.5.3 全基因组分子标记杂合性和表型值相关性分析第27-2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8-118页
    3.1 BIN-MAP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8-35页
        3.1.1 测序数据分析和变异检测第28页
        3.1.2 遗传图谱Bin-map的构建第28-35页
    3.2 SSR遗传图谱初步分析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第35-71页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表型分析第35-41页
        3.2.2 相关性分析第41-44页
        3.2.3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单位点QTL的初步分析第44-58页
        3.2.4 单位点QTL遗传效应分析第58-63页
        3.2.5 单位点QTL一因多效区域和候选基因初步分析第63-67页
        3.2.6 M-QTL和E-QTL效应分析及其与环境互作第67-70页
        3.2.7 全基因杂合性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第70-71页
    3.3 SSR遗传图谱初步分析纤维品质性状QTL第71-82页
        3.3.1 纤维品质性状表型分析第71页
        3.3.2 相关性分析第71-75页
        3.3.3 纤维品质性状单位点QTL的初步定位第75-80页
        3.3.4 M-QTL和E-QTL效应分析及其与环境互作第80-82页
    3.4 SSR遗传图谱初步分析动态铃数QTL第82-88页
        3.4.1 动态铃数的表型分析第82-84页
        3.4.2 动态铃数单位点QTL的初步分析第84-88页
    3.5 BIN-MAP遗传图谱初步分析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第88-104页
        3.5.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单位点QTL的初步定位第88-89页
        3.5.2 单位点水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QTL一因多效区域第89-102页
        3.5.3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单位点QTL遗传效应分析第102页
        3.5.4 M-QTL和E-QTL效应分析及其与环境互作第102-104页
    3.6 BIN-MAP遗传图谱初步定位纤维品质QTL第104-118页
        3.6.1 纤维品质单位点QTL的初步定位第104-116页
        3.6.2 单位点水平纤维品质性状QTL一因多效区域第116页
        3.6.3 M-QTL和E-QTL效应分析及其环境互作第116-118页
第四章 讨论第118-122页
    4.1 回交群体的实验设计可用来检测杂种优势位点第118页
    4.2 陆地棉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第118-119页
    4.3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稳定QTL和一因多效区域第119-120页
    4.4 BIN-MAP遗传图谱的评价第120-121页
    4.5 单位点QTL的LOD阈值测验第121页
    4.6 冰雹灾害对棉花相关性状的影响第121-122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个人简介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进水池内涡旋流动的LBM-VOF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中国不同区域冬小麦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