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2.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1.3.1 放矿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2 矿岩流动规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同步充填水平深孔留矿法简介 | 第21-25页 | 
| 2.1 方法提出的背景 | 第21页 | 
| 2.2 采矿方法介绍 | 第21-22页 | 
| 2.2.1 结构参数 | 第21页 | 
| 2.2.2 附图说明 | 第21-22页 | 
| 2.3 具体实施方式 | 第22-23页 | 
| 2.3.1 采准工作 | 第22页 | 
| 2.3.2 切割工作 | 第22-23页 | 
| 2.3.3 回采工作 | 第23页 | 
| 2.4 采矿方法特点 | 第23-25页 | 
| 2.4.1 该采矿方法突出技术特点 | 第23-24页 | 
| 2.4.2 优缺点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放矿模型建立过程与参数选取 | 第25-38页 | 
| 3.1 PFC~(3D)和3Dmine软件简介 | 第25页 | 
| 3.2 模型建立过程 | 第25-34页 | 
| 3.2.1 模型边界的生成 | 第27-28页 | 
| 3.2.2 矿石颗粒在放矿模型框架内部生成 | 第28-29页 | 
| 3.2.3 柔性隔离层的生成 | 第29-30页 | 
| 3.2.4 模型计算过程 | 第30-33页 | 
| 3.2.5 信息记录与输出,且记录其信息并保存在文件中 | 第33-34页 | 
| 3.3 模型参数选取 | 第34-38页 | 
| 3.3.1 模型墙体参数选取 | 第34页 | 
| 3.3.2 矿石颗粒参数选取 | 第34-36页 | 
| 3.3.3 柔性隔离层参数选取 | 第36-37页 | 
| 3.3.4 废石颗粒参数选取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放矿规律数值模拟 | 第38-63页 | 
| 4.1 放出体形态 | 第38-48页 | 
| 4.1.1 放出体正面 | 第38-41页 | 
| 4.1.2 放出体侧面 | 第41-44页 | 
| 4.1.3 放出体切面 | 第44-48页 | 
| 4.2 放出体高度与放出量关系 | 第48-53页 | 
| 4.3 隔离层变化过程分析 | 第53-57页 | 
| 4.3.1 矿岩隔离效果 | 第54-55页 | 
| 4.3.2 隔离层形态变化 | 第55-56页 | 
| 4.3.3 矿石贫化分析 | 第56-57页 | 
| 4.4 矿石颗粒残留分析 | 第57-60页 | 
| 4.4.1 盲区位置矿石残留分析 | 第57-58页 | 
| 4.4.2 残留矿石在矿房内原始位置分析 | 第58-60页 | 
| 4.5 标记颗粒层演化规律及放矿过程规律分析 | 第60-63页 | 
| 4.5.1 标记颗粒层演化规律分析 | 第60-62页 | 
| 4.5.2 放矿过程规律分析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