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STAT家族 | 第10-11页 |
1.2 STAT3的蛋白结构与生理功能 | 第11-13页 |
1.2.1 STAT3的蛋白结构 | 第11-12页 |
1.2.2 STAT3的生理功能 | 第12-13页 |
1.3 STAT3信号转导途径 | 第13-15页 |
1.3.1 Jak-STAT3途径 | 第13-14页 |
1.3.2 Ras-MAPK途径 | 第14页 |
1.3.3 NF-κB途径 | 第14-15页 |
1.4 鱼类STAT3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17-22页 |
2.1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18-19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2.2 主要试剂盒 | 第19页 |
2.2.3 细胞实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19页 |
2.3 质粒载体、菌种与细胞 | 第19-20页 |
2.4 引物表 | 第20-21页 |
2.5 抗体 | 第21页 |
2.6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7 相关软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2-33页 |
3.1 草鱼STAT3和PKR开放阅读框的克隆 | 第22页 |
3.2 草鱼STAT3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22-23页 |
3.2.1 STAT3在草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检测 | 第22页 |
3.2.2 STAT3在CIK细胞中表达水平检测 | 第22-23页 |
3.3 草鱼STAT3和PKR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24页 |
3.3.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页 |
3.3.2 原核表达带GST标签的pGEX4T-1-CiPKR-C载体的构建 | 第23-24页 |
3.4 pGEX4T-1-CiPKR-C-Rosetta和pGEX-4T-1-Rosetta的小量诱导 | 第24页 |
3.5 pGEX4T-1-CiPKR-C-Rosetta和pGEX-4T-1-Rosetta的大量表达 | 第24-25页 |
3.6 重组质粒在HEK-293T细胞中的FLAG标签检测 | 第25-26页 |
3.6.1 磷酸钙法转染重组质粒 | 第25页 |
3.6.2 Western Blot检测 | 第25-26页 |
3.7 草鱼STAT3与PKR的相互作用 | 第26-29页 |
3.7.1 GST-pull down实验 | 第26-28页 |
3.7.2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28-29页 |
3.8 分析草鱼STAT3对eIF2α的磷酸化调控 | 第29-31页 |
3.8.1 免疫印记实验 | 第29-31页 |
3.8.2 siRNA干扰实验 | 第31页 |
3.9 细胞活性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4.1 草鱼STAT3和PKR开放阅读框的克隆与分析 | 第33页 |
4.2 Poly I:C上调草鱼STAT3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33-35页 |
4.2.1 草鱼STAT3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33-34页 |
4.2.2 草鱼STAT3在CIK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 第34-35页 |
4.3 SMART分析以及突变体的确定 | 第35-36页 |
4.4 FLAG标签的检测 | 第36页 |
4.5 草鱼STAT3与PKR相互作用 | 第36-38页 |
4.5.1 GST-pull down分析草鱼STAT3与PKR的相互结合 | 第36-38页 |
4.5.2 免疫共沉淀分析草鱼STAT3与PKR的相互作用 | 第38页 |
4.6 草鱼STAT3对eIF2α磷酸化调控分析 | 第38-42页 |
4.6.1 免疫印记法分析草鱼STAT3对eIF2α磷酸化调控 | 第38-40页 |
4.6.2 siRNA干扰分析草鱼STAT3对eIF2α磷酸化调控 | 第40-42页 |
4.7 草鱼STAT3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3-46页 |
5.1 草鱼STAT3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 | 第43-44页 |
5.2 草鱼STAT3的SH2结构域与PKR的C末端相互结合 | 第44页 |
5.3 草鱼STAT3抑制eIF2α的磷酸化水平 | 第44-45页 |
5.4 草鱼STAT3提高CIK细胞活性 | 第45-4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46-4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6.2 创新点 | 第46页 |
6.3 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