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主要缩写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羊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性病原的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1.多杀性巴氏杆菌 | 第13-18页 |
1.1 形态和染色特性 | 第14页 |
1.2 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 | 第14-15页 |
1.3 生化特性 | 第15页 |
1.4 血清学分型 | 第15页 |
1.5 毒力因子 | 第15-17页 |
1.5.1 荚膜 | 第16页 |
1.5.2 菌毛和粘附素 | 第16页 |
1.5.3 外膜蛋白 | 第16页 |
1.5.4 脂多糖 | 第16-17页 |
1.5.5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 | 第17页 |
1.5.6 其他毒力因子 | 第17页 |
1.6 诊断与治疗 | 第17-18页 |
1.6.1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诊断 | 第17-18页 |
1.6.2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治疗 | 第18页 |
2.肺炎克雷伯菌 | 第18-21页 |
2.1 形态和染色特性 | 第19页 |
2.2 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 | 第19页 |
2.3 生化特性 | 第19页 |
2.4 血清学分型 | 第19-20页 |
2.5 毒力因子 | 第20-21页 |
2.5.1 细菌表面抗原 | 第20页 |
2.5.2 黏附因子 | 第20页 |
2.5.3 铁摄取系统 | 第20-21页 |
2.6 诊断与治疗 | 第21页 |
3.化脓隐秘杆菌 | 第21-23页 |
3.1 形态和染色特性 | 第21页 |
3.2 生长要求和培养特性 | 第21-22页 |
3.3 生化特性 | 第22页 |
3.4 毒力因子 | 第22-23页 |
3.4.1 溶血素 | 第22页 |
3.4.2 胶原结合蛋白 | 第22页 |
3.4.3 神经氨酸酶 | 第22页 |
3.4.4 菌毛 | 第22-23页 |
3.4.5 其他毒力因子 | 第23页 |
3.5 诊断与治疗 | 第23页 |
4.大肠杆菌 | 第23-25页 |
4.1 形态和染色特性 | 第23页 |
4.2 生化特性 | 第23-24页 |
4.3 血清学分型 | 第24页 |
4.4 毒力因子 | 第24-25页 |
4.4.1 粘附素 | 第24页 |
4.4.2 外膜蛋白 | 第24页 |
4.4.3 外毒素 | 第24页 |
4.4.4 铁摄取系统 | 第24页 |
4.4.5 肠毒素 | 第24-25页 |
4.4.6 其他 | 第25页 |
4.5 诊断与治疗 | 第25页 |
5.多重PC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25-26页 |
6.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7-60页 |
试验一 羊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 第27-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1.1 材料 | 第28页 |
1.1.1 病料 | 第28页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及实验动物 | 第28页 |
1.2 方法 | 第28-31页 |
1.2.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 第28页 |
1.2.2 生化鉴定 | 第28页 |
1.2.3 模板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28-29页 |
1.2.4 16SrRNA和kmt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29-31页 |
1.2.5 分离株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分析 | 第31页 |
1.2.6 小鼠致病性实验 | 第31页 |
1.2.7 药敏试验 | 第31页 |
2 结果 | 第31-36页 |
2.1 菌株分离培养特性及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2.2 分离株生化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2.3 分离株16SrRNA和kmt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2.4 分离株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2.5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35页 |
2.6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3.1 关于Pm分离株血清型及鉴定 | 第36页 |
3.2 关于Pm分离株携带基因及致病性和耐药性 | 第36-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试验二 羊呼吸系统感染巴氏杆菌、克雷伯菌与化脓隐秘杆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8-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1.1 病料及标准菌株 | 第38-39页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及实验动物 | 第39页 |
1.2 方法 | 第39-41页 |
1.2.1 标准菌株的复苏 | 第39页 |
1.2.2 菌株的培养与镜检 | 第39页 |
1.2.3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页 |
1.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9-40页 |
1.2.5 单重PCR反应体系建立 | 第40页 |
1.2.6 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及建立 | 第40-41页 |
1.2.7 多重PCR性能检测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2.1 病原微生物的复苏,培养及镜检结果 | 第41-42页 |
2.2 单重PCR反应条件建立 | 第42-44页 |
2.2.1 单重PCR退火温度 | 第42-43页 |
2.2.2 单重PCR引物终浓度 | 第43页 |
2.2.3 单重PCR模板比例 | 第43-44页 |
2.3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及建立 | 第44-48页 |
2.3.1 引物终浓度的优化 | 第44-46页 |
2.3.2 模板比例的优化 | 第46-47页 |
2.3.3 退火温度优化 | 第47页 |
2.3.4 退火时间优化 | 第47-48页 |
2.3.5 循环次数优化 | 第48页 |
2.4 多重PCR性能检测 | 第48-51页 |
2.4.1 引物间特异性验证 | 第48-49页 |
2.4.2 菌间特异性 | 第49-50页 |
2.4.3 灵敏度验证 | 第50页 |
2.4.4 重复性验证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3.1 关于建立Pm、Kp、Ap的多重PCR方法 | 第51页 |
3.2 关于多重PCR方法建立条件优化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试验三 羊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性病原的多重PCR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53-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材料 | 第53-54页 |
1.1.1 病料及标准菌株 | 第53页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及实验动物 | 第53-54页 |
1.2 方法 | 第54-55页 |
1.2.1 标准菌株的复苏与镜检 | 第54页 |
1.2.2 人工病料的制备与临床病料的采集 | 第54页 |
1.2.3 模板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4-55页 |
1.2.4 常规细菌分离鉴定 | 第55页 |
1.2.5 多重PCR检测55例人工感染小鼠病料 | 第55页 |
1.2.6 多重PCR检测11例临床呼吸道感染病例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2.1 人工感染小鼠与临床病例菌株分离培养结果 | 第55-56页 |
2.2 人工感染小鼠肺组织多重PCR检测结果 | 第56-58页 |
2.3 临床感染羊病例肺组织多重PCR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页 |
3.1 关于细菌性病原常规诊断与多重PCR诊断结果 | 第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