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式的IPv6地址扫描检测算法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IPV6地址基础知识 | 第11-24页 |
2.1 IPV6地址 | 第11-17页 |
2.1.1 IPv6地址定义及书写格式 | 第11-12页 |
2.1.2 IPv6地址前缀 | 第12-13页 |
2.1.3 IPv6地址分类 | 第13-17页 |
2.2 IPV6地址配置模式 | 第17-21页 |
2.2.1 手工静态配置 | 第17-18页 |
2.2.2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 第18-19页 |
2.2.3 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 第19-21页 |
2.3 IPV6地址优势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IPV6地址扫描技术和关联规则 | 第24-35页 |
3.1 地址扫描技术 | 第24-32页 |
3.1.1 地址扫描工具 | 第24-26页 |
3.1.2 地址扫描流程 | 第26-29页 |
3.1.3 IPv6地址扫描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3.1.4 传统的IPv6地址扫描方法 | 第30-32页 |
3.2 关联规则 | 第32-34页 |
3.2.1 IPv6地址关联规则的核心思想 | 第32-33页 |
3.2.2 IPv6地址关联规则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模式的IPV6地址扫描检测算法研究 | 第35-48页 |
4.1 引入 | 第35-36页 |
4.2 基于模式的IPV6地址扫描算法 | 第36-37页 |
4.2.1 基本思路 | 第36-37页 |
4.2.2 算法描述 | 第37页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7-47页 |
4.3.1 实验环境准备 | 第38页 |
4.3.2 数据预处理 | 第38-41页 |
4.3.3 评估指标 | 第41-42页 |
4.3.4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总结 | 第48页 |
5.2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