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单株立体覆膜栽培对烟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9页
    1.1 农作物覆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1 常规的农作物覆膜栽培技术第13页
        1.1.2 单株立体覆膜栽培技术第13页
        1.1.3 覆膜栽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第13-14页
    1.2 覆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第14-16页
        1.2.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第14-15页
        1.2.2 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第15页
        1.2.3 不同设施栽培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第15-16页
        1.2.4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第16页
        1.2.5 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第16页
    1.3 覆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第17页
    1.4 覆膜栽培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第17页
        1.4.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第17-18页
    1.5 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1 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8页
        1.5.2 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单株立体覆膜栽培对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19-2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页
        2.1.1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19页
        2.1.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第19页
        2.1.3 数据处理第1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9-22页
        2.2.1 单株立体覆膜对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第19-20页
        2.2.2 单株立体覆膜对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第20页
        2.2.3 单株立体覆膜对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第20-21页
        2.2.4 单株立体覆膜对非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第21页
        2.2.5 单株立体覆膜对非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第21-22页
        2.2.6 单株立体覆膜对非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第22页
        2.2.7 单株立体覆膜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比较第22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22-24页
        2.3.1 讨论第22-23页
        2.3.2 结论第23-24页
第三章 单株立体覆膜栽培对烟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第24-2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24页
        3.1.2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测定(BIOLOG法)第24页
        3.1.3 数据处理第24-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27页
        3.2.1 单株立体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变化分析第25-26页
        3.2.2 单株立体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水平分析第26页
        3.2.3 单株立体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第26-27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27-29页
        3.3.1 讨论第27-28页
        3.3.2 结论第28-29页
第四章 单株立体覆膜栽培对烟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29-3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4.1.1 药品与试剂第29页
        4.1.2 主要仪器第29页
        4.1.3 土壤样品的的采集第29页
        4.1.4 溶液配制第29-31页
        4.1.5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第31-33页
        4.1.6 数据处理第3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4.2.1 单株立体覆膜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第33-34页
        4.2.2 单株立体覆膜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第34-35页
        4.2.3 单株立体覆膜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35-36页
        4.2.4 单株立体覆膜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36-37页
    4.3 讨论与结论第37-39页
        4.3.1 讨论第37-38页
        4.3.2 结论第38-39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39-41页
    5.1 全文结论第39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39页
    5.3 研究展望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7页
附录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作者简历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宿主因子SGTA通过与流感病毒M2蛋白互作促进病毒复制
下一篇:基于幺正矩阵的量子隐形传态方案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