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1章 “中关村二小事件”样本选取说明 | 第17-21页 |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7-19页 |
1.2 “中关村二小事件”样本分类 | 第19-21页 |
第2章 “中关村二小事件”新闻报道的社会传播机制分析 | 第21-27页 |
2.1 从“偶发受伤害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 | 第21-22页 |
2.2 “中关村二小事件”传播中的受众行为机制分析 | 第22-24页 |
2.3 “中关村二小事件”传播中的媒体行为机制分析 | 第24-27页 |
第3章 “中关村二小事件”新闻报道的形式视角分析 | 第27-34页 |
3.1 报道数量:报道周期较短,关键节点报道量激增 | 第27-28页 |
3.2 报道体裁:评论、消息、通讯并存,评论占优 | 第28-30页 |
3.3 消息来源:以媒体人采写为主,社会多方参与 | 第30-34页 |
第4章 “中关村二小事件”新闻报道的内容视角分析 | 第34-43页 |
4.1 报道基调:以正面舆论引导、促进校园管理为主基调 | 第34-35页 |
4.2 报道视角:以监督评论视角为主,兼具其他视角 | 第35-37页 |
4.3 报道主题:报道议题集中,话语风格多样 | 第37-43页 |
第5章 我国大陆报刊校园欺凌事件报道的思考与建议 | 第43-51页 |
5.1 从“中关村二小事件”看我国大陆报刊校园欺凌事件报道 | 第43-45页 |
5.2 我国大陆报刊校园欺凌事件报道社会成因分析 | 第45-47页 |
5.2.1 我国报刊媒体采取“风险规避”的报道策略 | 第45-46页 |
5.2.2 消息来源的选择偏向 | 第46页 |
5.2.3 媒体及记者个人的新闻价值判断差异 | 第46-47页 |
5.3 对我国大陆报刊校园欺凌事件报道改进建议 | 第47-51页 |
5.3.1 寻求多样报道视角,丰富报道议题 | 第47-48页 |
5.3.2 平衡消息来源,关注“弱势群体” | 第48-49页 |
5.3.3 加强后续报道力度,将报道嵌入社会现实 | 第49-50页 |
5.3.4 积极调整国家—媒体关系,降低媒体新闻生产风险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