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电容器论文

高性能可穿戴水系超级电容器的结构设计及储能机理探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可穿戴储能器件的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1 柔性LIB第13-15页
        1.2.2 柔性超级电容器第15-20页
        1.2.3 柔性超级电容器的优势第20-21页
    1.3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第21-35页
        1.3.1 双电层电容器第22-24页
        1.3.2 法拉第赝电容第24-28页
        1.3.3 混合电容器第28页
        1.3.4 锂离子电容器第28-35页
    1.4 柔性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较低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第35-39页
        1.4.1 电极空间限制第35-38页
        1.4.2 储能机理限制第38-39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9-41页
第二章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评价方法第41-48页
    2.1 电极材料表征方法第41-43页
        2.1.1 光学数码显微镜(OpticalDigitalMicroscope)第41页
        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41页
        2.1.3 投射电子显微镜(TEM)第41-42页
        2.1.4 X射线衍射(XRD)第42页
        2.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42页
        2.1.6 激光拉曼光谱(RamanSpectra)第42-43页
        2.1.7 微量天平(Microbalance)第43页
    2.2 电化学性能评价方法第43-44页
        2.2.1 循环伏安法(CV)第43页
        2.2.2 恒电流充放电法(GCD)第43-44页
        2.2.3 交流阻抗谱(EIS)第44页
    2.3 电化学性能评价参数第44-48页
        2.3.1 比容量(SpecificCapacitance)第44-45页
        2.3.2 库伦效率第45-46页
        2.3.3 倍率性能第46页
        2.3.4 阻抗特性第46-47页
        2.3.5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第47页
        2.3.6 循环稳定性第47-48页
第三章 CNT次级结构拓展电极空间来构造高性能可穿戴赝电容器第48-68页
    3.1 前言第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50页
        3.2.1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及设备第48-49页
        3.2.2 不锈钢丝/碳纳米管/二氧化锰电极制备第49-50页
        3.2.3 准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封装第50页
        3.2.4 电化学测试第50页
    3.3 实验参数优化第50-55页
        3.3.1 CNT的生长时间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1-53页
        3.3.2 二氧化锰沉积时间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3.3.3 电极长度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3.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55-66页
        3.4.1 电极MnO_2@CNT/SSW结构表征第55-59页
        3.4.2 电极MnO_2@CNT/SSW单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9-63页
        3.4.3 封装后的柔性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3-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CNT次级的表面改性增强赝电容器的空间利用效率第68-86页
    4.1 前言第68-69页
    4.2 实验部分第69-72页
        4.2.1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及设备第69-70页
        4.2.2 以不锈钢网为基底的CNT@Ppy@MnO_2电极制备第70-71页
        4.2.3 柔性超级电容器的封装第71页
        4.2.4 电化学测试第71-72页
    4.3 实验参数优化第72-74页
        4.3.1 Ppy的最优电聚合时间第72-73页
        4.3.2 MnO_2水热时间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4.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74-84页
        4.4.1 CNT@Ppy@MnO_2电极的结构表征第74-78页
        4.4.2 电极CNT@Ppy@MnO_2单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8-80页
        4.4.3 非对称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0-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水系LTO基纤维状锂离子电容器的制备及机理研究第86-104页
    5.1 前言第86-87页
    5.2 实验部分第87-89页
        5.2.1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及设备第87-88页
        5.2.2 以钛金属丝为基底的氢化Li_4Ti_5O_(12)(H-LTO)电极制备第88页
        5.2.3 双螺旋式纤维状锂离子电容器的封装第88-89页
        5.2.4 电化学测试第89页
    5.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89-102页
        5.3.1 H-LTO电极的结构表征第89-92页
        5.3.2 H-LTO单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2-94页
        5.3.3 H-LTO单电极储能机理分析第94-96页
        5.3.4 纤维状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6-101页
        5.3.5 纤维状锂离子电容器的储能机理分析第101-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大空间纤维状 Li/Na 离子电容器及其储能机理研究第104-126页
    6.1 前言第104-105页
    6.2 实验部分第105-107页
        6.2.1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及设备第105页
        6.2.2 TiN纳米线(TiN-NW@CCT)电极制备第105-106页
        6.2.3 双绞式纤维状离子电容器的封装第106页
        6.2.4 电化学测试第106-107页
    6.3 实验参数优化第107-110页
        6.3.1 棉线碳化温度对基底导电性的影响第107页
        6.3.2 水热时间对TiO_2纳米线长度的影响第107-108页
        6.3.3 氨化温度及时间对电极电容性能的影响第108-110页
    6.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110-125页
        6.4.1 电极结构表征第110-111页
        6.4.2 TiN-NW@CCT电极正极性能第111-115页
        6.4.3 TiN-NW@CCT电极负极性能第115-120页
        6.4.4 纤维状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20-125页
    6.5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29页
    7.1 总结第126-127页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热化学催化氨化制备含氮化学品的研究
下一篇:微电网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存储与利用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