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电商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域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页
        1.4.1 案例分析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规范分析研究方法第15页
        1.4.3 比较分析研究方法第15页
    1.5 创新点第15-17页
第2章 电商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问题第17-24页
    2.1 电商征信的概述第17-19页
        2.1.1 电商征信的概念第17-18页
        2.1.2 电商征信中征信法律关系分析第18-19页
    2.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内涵第19-21页
        2.2.1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第20页
        2.2.2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第20-21页
    2.3 电商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性第21-24页
        2.3.1 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征信第22页
        2.3.2 电商征信业务应用范围广泛第22页
        2.3.3 电商征信的信息存储快速化第22-24页
第3章 我国电商征信机构中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以“芝麻信用”中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缺失为例第24-28页
    3.1 芝麻信用在个人信息收集阶段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第24-26页
        3.1.1 “打包授权”模式第24-25页
        3.1.2 个人信息采集范围不明确第25页
        3.1.3 个人信息的真实性不足第25-26页
    3.2 “芝麻信用”在个人信息使用阶段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第26-28页
        3.2.1 信息主体身份认证不明第26页
        3.2.2 缺少异议处理渠道第26-27页
        3.2.3 第三方信息使用者滥用个人信息第27页
        3.2.4 信息使用者对个人信息的消极保护第27-28页
第4章 我国电商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之成因分析第28-34页
    4.1 我国对电商征信的行业监管不力第28-30页
        4.1.1 电商征信业监管体制不合理第28-29页
        4.1.2 电商征信的监管主体不明确第29页
        4.1.3 电商征信行业自律功能不健全第29-30页
    4.2 我国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不足第30-34页
        4.2.1 我国个人信息侵权的立法取向失衡第31-32页
        4.2.2 我国个人信息权的侵权救济困难第32-34页
第5章 电商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域外立法考察第34-37页
    5.1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考察第34-35页
        5.1.1 《公平信用报告法》第34页
        5.1.2 《隐私法》第34-35页
    5.2 欧洲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考察第35-37页
        5.2.1 欧盟《欧盟数据保护条例》第35页
        5.2.2 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第35-37页
第6章 对我国电商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第37-42页
    6.1 转变个人信息保护理念第37-38页
        6.1.1 从重归属到重利用的转变第37-38页
    6.2 优化电商征信业的监管方式第38-39页
        6.2.1 强化人民银行监管地位第38页
        6.2.2 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第38-39页
    6.3 加强对个人信息权的私法保护第39-42页
        6.3.1 明确个人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第39页
        6.3.2 完善个人信息侵权的救济机制第39-42页
结语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被遗忘权第一案”遭司法否决的法理探讨
下一篇: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