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稀土元素概况 | 第13-17页 |
1.1.1 稀土元素的基本性质 | 第13-14页 |
1.1.2 稀土元素的用途 | 第14-16页 |
1.1.3 稀土资源的分布 | 第16-17页 |
1.2 稀土资源回收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2.1 稀土资源的危害 | 第17-19页 |
1.2.2 稀土资源的使用现状 | 第19-20页 |
1.3 稀土资源回收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稀土二次资源的定义 | 第20-21页 |
1.3.2 低浓度稀土回收方法 | 第21-22页 |
1.3.3 吸附法对稀土回收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纳米材料的宏观负载概述 | 第23-25页 |
1.4.1 纳米吸附材料的宏观负载 | 第23-24页 |
1.4.2 载体材料的选择 | 第24-25页 |
1.5 本学位论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 第28-34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8-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9-34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仪 | 第29-30页 |
2.2.2 扫描电镜 | 第30-31页 |
2.2.3 比表面积孔隙度分析仪 | 第31-32页 |
2.2.4 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碳布支撑纳米氢氧化镁材料的制备及其富集回收低浓度稀土元素的研究 | 第34-51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2 吸附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3 对Eu(III)的吸附实验 | 第36-37页 |
3.2.3.1 吸附热力学 | 第36-37页 |
3.2.3.2 吸附动力学 | 第37页 |
3.2.4 连续流体系统(固定床实验) | 第37-38页 |
3.2.4.1 花状氢氧化镁固定床实验 | 第37-38页 |
3.2.4.2 Mg(OH)2@CC纳米复合材料固定床实验 | 第38页 |
3.2.5 仪器及样品表征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3.3.1 Mg(OH)_2@CC复合材料合成机理 | 第39-40页 |
3.3.2 吸附剂材料表征 | 第40-43页 |
3.3.3 吸附实验 | 第43-47页 |
3.3.3.1 吸附剂用量研究 | 第43-44页 |
3.3.3.2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44-45页 |
3.3.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5-47页 |
3.3.4 吸附后材料表征 | 第47-48页 |
3.3.5 吸附材料固定床实验 | 第48-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海藻酸钠支撑纳米氢氧化镁材料的制备及其富集低浓度稀土元素的研究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实验材料及药剂 | 第51页 |
4.2.2 合成花状纳米氢氧化镁 | 第51-52页 |
4.2.3 Mg(OH)2@SA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2页 |
4.2.4 吸附实验 | 第52-53页 |
4.2.5 实验仪器及样品表征 | 第53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53-60页 |
4.3.1 海藻酸钠@氢氧化镁优化条件 | 第53-54页 |
4.3.2 海藻酸钠@氢氧化镁材料表征 | 第54-56页 |
4.3.3 吸附热力学实验分析 | 第56-58页 |
4.3.4 吸附动力学实验分析 | 第58-59页 |
4.3.5 反应后Eu(III)分布 | 第59-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海绵支撑GO@TIP材料的制备及其富集回收水中低浓度稀土元素的研究 | 第61-73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5.2.1 实验材料及药剂 | 第62页 |
5.2.2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62页 |
5.2.3 磷酸钛的合成 | 第62-63页 |
5.2.4 石墨烯@磷酸钛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63页 |
5.2.5 石墨烯@磷酸钛-海绵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63页 |
5.2.6 吸附实验 | 第63-65页 |
5.2.7 实验仪器及样品表征 | 第65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65-72页 |
5.3.1 材料表征 | 第65-67页 |
5.3.2 吸附等温线实验分析 | 第67-68页 |
5.3.3 吸附动力学实验分析 | 第68-69页 |
5.3.4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5 杂离子干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6 吸附剂循环再生性能研究 | 第71-72页 |
5.4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