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焊接一般性问题论文--焊接自动化技术论文

基于视觉传感的高效深熔锁孔TIG焊焊缝识别及熔透状态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焊接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2-13页
    1.3 高效深熔锁孔TIG焊接研究第13-15页
        1.3.1 国内外高效深熔锁孔TIG焊接研究现状第13页
        1.3.2 深熔锁孔TIG焊接机理第13-15页
        1.3.3 影响高效深熔锁孔TIG焊接质量的因素第15页
    1.4 焊接过程视觉传感技术第15-20页
        1.4.1 焊缝跟踪视觉传感系统第15-18页
        1.4.2 熔池视觉传感系统第18-19页
        1.4.3 视觉传感的熔透预测第19-20页
    1.5 课题来源第20-21页
    1.6 课题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1-22页
第二章 焊接试验系统第22-38页
    2.1 焊接机器人系统第22-24页
        2.1.1 工控机与焊接电源第23-24页
        2.1.2 工控机与机器人控制柜第24页
        2.1.3 工控机与视觉传感器第24页
    2.2 机器人视觉系统设计第24-29页
        2.2.1 视觉传感器第24-28页
        2.2.2 焊枪夹持装置的设计第28-29页
    2.3 相机标定第29-37页
        2.3.1 相机模型第30-34页
        2.3.2 摄像机标定试验第34-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焊缝图像处理与焊缝偏差检测第38-61页
    3.1 视觉图像处理步骤第38-39页
    3.2 电弧区域识别与特征提取第39-42页
        3.2.1 开窗口分析法第39页
        3.2.2 图像去噪第39-40页
        3.2.3 区域二值化第40-42页
    3.3 电弧边缘检测第42-44页
    3.4 焊缝识别与检测第44-51页
        3.4.1 HOG算法第45-47页
        3.4.2 支持向量机第47-48页
        3.4.3 部分熔池及焊缝识别第48-50页
        3.4.4 PCA-HOG特征方法及实验结果第50-51页
    3.5 焊缝特征提取算法第51-58页
        3.5.1 焊缝曲率搜索法第51-53页
        3.5.2 焊缝位置提取与矫正第53-56页
        3.5.3 固定区域焊缝提取第56-58页
    3.6 焊缝偏差检测第58-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熔池与锁孔入口图像的分析及处理第61-79页
    4.1 熔池与锁孔入口的拍摄方案第61-63页
    4.2 熔池与锁孔入口图像分析第63-65页
    4.3 图像处理流程第65页
    4.4 熔池图像处理第65-72页
        4.4.1 熔池图像去噪第65-66页
        4.4.2 熔池图像分段线性灰度变换第66-70页
        4.4.3 熔池边缘检测第70-71页
        4.4.4 熔池椭圆拟合第71-72页
        4.4.5 椭圆拟合处理结果第72页
    4.5 锁孔TIG焊锁孔入口图像处理第72-75页
    4.6 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检测第75-78页
        4.6.1 熔池与锁孔入口的几何参数第75-76页
        4.6.2 熔池宽度精度校核第76-78页
    4.7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的影响因素与熔透研究第79-104页
    5.1 焊接试验参数第79-80页
    5.2 焊接过程稳定前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变化规律第80-83页
    5.3 焊接电流下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与熔透变化规律第83-86页
    5.4 焊接参数对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的影响及熔透分析第86-96页
        5.4.1 焊接电流对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的影响及熔透分析第86-89页
        5.4.2 焊接速度对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的影响及熔透分析第89-93页
        5.4.3 钨针高度对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的影响及熔透分析第93-96页
    5.5 熔池与锁孔入口几何参数的熔透预测第96-103页
        5.5.1 BP神经网络第96-97页
        5.5.2 样本采集与网络设计第97-101页
        5.5.3 网络仿真与结果分析第101-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一、结论第104-105页
    二、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件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成力反馈的机器人砂带抛光虚拟示教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卧式数控旋压加工中心虚拟样机的构建及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