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性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福建省永定县洪坑村为例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 | 第14页 |
2.1.2 地方依恋理论 | 第14-15页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5页 |
2.1.4 社区参与理论 | 第15-16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2.2.1 地方性理论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2.2 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2.3 乡村旅游的地方性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2.4 研究进展述评 | 第21-24页 |
3 洪坑村旅游开发脉络及地方性解读 | 第24-32页 |
3.1 洪坑村旅游开发历程回顾 | 第25-28页 |
3.1.1 第一阶段(1990年之前) | 第25页 |
3.1.2 第二阶段(1990—1998年) | 第25页 |
3.1.3 第三阶段(1998—2008年) | 第25-27页 |
3.1.4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7-28页 |
3.2 洪坑村地方性解读 | 第28-32页 |
3.2.1 物质形态—土楼 | 第28-29页 |
3.2.2 内在文化—客家民俗 | 第29-30页 |
3.2.3 活态环境—原生态的乡村人居环境 | 第30-32页 |
4 基于地方性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村民认知态度研究 | 第32-46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32-34页 |
4.1.1 研究总体设计 | 第32页 |
4.1.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2-34页 |
4.2 数据收集 | 第34-35页 |
4.3 村民对地方性乡村旅游认知态度分析 | 第35-46页 |
4.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4.3.2 基本维度分析 | 第37-39页 |
4.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39-46页 |
5 基于地方性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对洪坑村影响研究 | 第46-58页 |
5.1 交通及基础设施方面 | 第46-48页 |
5.2 居住及土楼保护方面 | 第48-50页 |
5.3 就业及经济收入方面 | 第50-52页 |
5.4 管理及政府治理方面 | 第52-58页 |
6 洪坑村乡村旅游开发对策与规划建议 | 第58-62页 |
6.1 基于地方性视角的洪坑村旅游开发对策 | 第58-59页 |
6.1.1 社区参与层面 | 第58页 |
6.1.2 政府管理层面 | 第58-59页 |
6.2 洪坑村旅游开发规划建议 | 第59-62页 |
6.2.1 突出特色,做足“土味” | 第59页 |
6.2.2 深化文化,回味“乡愁” | 第59-60页 |
6.2.3 强化夜游,“留住”游客 | 第60页 |
6.2.4 保护遗产,活化“非遗” | 第60-62页 |
7 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附录 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地方性认知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