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车用高强钢与车门防撞梁 | 第10-16页 |
1.2.1 车用高强钢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2 车用高强钢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3 高强钢板材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车门防撞梁及其分类 | 第14-16页 |
1.3 高强钢的热成形生产工艺及发展情况 | 第16-18页 |
1.3.1 高强钢的热成形技术 | 第16-17页 |
1.3.2 热成形技术应用及发展 | 第17-18页 |
1.3.3 传统热成形加热方式的不足与缺陷 | 第18页 |
1.4 电流辅助热成形技术 | 第18-26页 |
1.4.1 新兴的电加热技术 | 第18-19页 |
1.4.2 电流辅助热成形技术原理 | 第19-20页 |
1.4.3 电流辅助热成形技术特点 | 第20-21页 |
1.4.4 电流辅助热成形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案 | 第28-36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2.3 实验设备 | 第30-34页 |
2.3.1 成形压力机 | 第30页 |
2.3.2 低压高流电源 | 第30-31页 |
2.3.3 板材通电夹持装置 | 第31-32页 |
2.3.4 板材实时测温装置 | 第32-33页 |
2.3.5 电流辅助拉伸设备 | 第33-34页 |
2.3.6 显微组织分析设备 | 第34页 |
2.4 实验方案 | 第34-36页 |
第3章 高强钢板材的电热性能实验 | 第36-54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高强钢电加热升温实验 | 第36-38页 |
3.2.1 成形温度的判断 | 第36-37页 |
3.2.2 电加热升温实验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3.3 升温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3.1 电加热升温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3.3.2 板材不同位置组织分析 | 第39-41页 |
3.4 高强钢电流辅助单向拉伸实验 | 第41-44页 |
3.4.1 拉伸夹具设计及拉伸试样 | 第41-43页 |
3.4.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3-44页 |
3.5 拉伸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3.5.1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44-46页 |
3.5.2 各项实验参数对拉伸实验的影响 | 第46-50页 |
3.5.3 断口分析 | 第50-51页 |
3.5.4 轴向不同位置组织分析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细长结构件电流辅助热成形工艺实验 | 第54-70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高强钢防撞梁成形模具设计 | 第54-56页 |
4.2.1 防撞梁三维建模及优化处理 | 第54-55页 |
4.2.2 电流辅助成形实验的模具设计及配套部件设计 | 第55-56页 |
4.3 电流辅助热成形实验 | 第56-61页 |
4.3.1 成形装置组建及工艺流程设计 | 第56-58页 |
4.3.2 细长结构件电流辅助热成形实验 | 第58-61页 |
4.4 成形质量分析及组织控制探讨 | 第61-68页 |
4.4.1 表面质量及裂纹 | 第62页 |
4.4.2 典型区域截面的厚度分析 | 第62-64页 |
4.4.3 不同成形参数条件下的抗拉强度对比 | 第64-65页 |
4.4.4 不同位置组织分析 | 第65-67页 |
4.4.5 综合评估及探讨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