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导引头寻的制导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1.3 导引头伺服跟踪机构发展历史及常见结构 | 第14-18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伺服跟踪机构 | 第19-30页 |
2.1 常用雷达伺服跟踪模式 | 第19-23页 |
2.2 伺服跟踪机构结构样式 | 第23-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二维精密伺服跟踪机构总体设计 | 第30-45页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0-31页 |
3.2 机构实现原理 | 第31-33页 |
3.2.1 滚转运动机构 | 第31-33页 |
3.2.2 俯仰转动结构 | 第33页 |
3.3 技术性能指标 | 第33-35页 |
3.3.1 性能指标 | 第33-34页 |
3.3.2 重量与尺寸 | 第34页 |
3.3.3 电源 | 第34页 |
3.3.4 环境适应性要求 | 第34页 |
3.3.5 其它要求 | 第34-35页 |
3.4 运动范围示意图 | 第35-37页 |
3.5 主要结构件的材料选择 | 第37-38页 |
3.6 主要元器件介绍 | 第38-44页 |
3.6.1 直流力矩电机 | 第38-41页 |
3.6.2 旋转变压器 | 第41-43页 |
3.6.3 限位开关 | 第43页 |
3.6.4 保护制动器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二维精密伺服跟踪机构部件设计与计算 | 第45-54页 |
4.1 俯仰部件设计与计算 | 第45-48页 |
4.1.1 俯仰运动结构、受力分析 | 第45页 |
4.1.2 外部扰动激励影响时最大扭矩 | 第45-46页 |
4.1.3 无扰动激励时最大扭矩 | 第46页 |
4.1.4 摩擦最大扭矩 | 第46页 |
4.1.5 装配时偏心误差产生的力矩 | 第46-47页 |
4.1.6 外购件型号选择 | 第47-48页 |
4.1.7 动力计算 | 第48页 |
4.2 滚转部件设计与计算 | 第48-52页 |
4.2.1 滚转运动受力分析 | 第48-49页 |
4.2.2 外部扰动激励影响时最大扭矩 | 第49页 |
4.2.3 无扰动激励时最大扭矩 | 第49-50页 |
4.2.4 摩擦最大扭矩 | 第50页 |
4.2.5 装配时偏心误差产生的力矩 | 第50页 |
4.2.6 外购件型号选择 | 第50-51页 |
4.2.7 动力计算 | 第51-52页 |
4.3 结构重量配平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二维精密伺服跟踪机构受力分析 | 第54-61页 |
5.1SolidWorks simulation有限元分析简介 | 第54页 |
5.2 主要零件有限元分析 | 第54-60页 |
5.2.1 滚转架应力应变分析 | 第56-57页 |
5.2.2 斜支架应力应变分析 | 第57-58页 |
5.2.3 底座应力应变分析 | 第58-59页 |
5.2.4 方位主轴应力应变分析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二维精密伺服跟踪机构控制系统 | 第61-75页 |
6.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第61页 |
6.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61-62页 |
6.3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62页 |
6.4 控制系统主要硬件 | 第62-63页 |
6.5 运动控制单元 | 第63-64页 |
6.6 旋转变压器 | 第64页 |
6.7 电机驱动模块 | 第64-65页 |
6.8 陀螺仪 | 第65-66页 |
6.9 高低度环境下器件的保证 | 第66页 |
6.10精度保证 | 第66页 |
6.11系统隔离稳定回路精度 | 第66-67页 |
6.12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67页 |
6.13俯仰运动分析 | 第67-72页 |
6.14滚转运动分析 | 第72-74页 |
6.15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