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光热治疗 | 第13-14页 |
1.2 光动力治疗 | 第14-16页 |
1.3 氧化石墨烯 | 第16-17页 |
1.4 硫化铜纳米粒子 | 第17页 |
1.5 吲哚菁绿 | 第17-18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PEG/GO-CuS/ICG复合纳米药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0-35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3.1 氧化石墨烯的预处理 | 第21-22页 |
2.3.2 PEG/GO-CuS的制备 | 第22页 |
2.3.3 PEG/GO-CuS负载光敏剂吲哚菁绿 | 第22页 |
2.3.4 PEG/GO-CuS的表征 | 第22-23页 |
2.3.4.1 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 | 第22-23页 |
2.3.4.2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23页 |
2.3.4.3 光谱学性质表征 | 第23页 |
2.3.4.4 能谱元素及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3页 |
2.3.4.5 热重分析 | 第23页 |
2.3.5 PEG/GO-CuS/ICG的表征 | 第23-25页 |
2.3.5.1 光谱学性质 | 第23-24页 |
2.3.5.2 ICG的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24页 |
2.3.5.3 表面Zeta电位检测 | 第24页 |
2.3.5.4 复合药物的稳定性试验 | 第24-25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4.1 PEG/GO-CuS的表征 | 第25-29页 |
2.4.1.1 PEG/GO-CuS的形貌表征 | 第25-27页 |
2.4.1.2 PEG/GO-CuS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 第27页 |
2.4.1.3 GO-CuS的能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第27-29页 |
2.4.1.4 PEG的热重和稳定性分析 | 第29页 |
2.4.2 PEG/GO-CuS/ICG的表征 | 第29-34页 |
2.4.2.1 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表征PEG/GO-CuS/ICG | 第29-31页 |
2.4.2.2 ICG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2.4.2.3 复合粒子的表面Zeta电位检测 | 第32页 |
2.4.2.4 复合粒子的稳定性实验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复合药物的光热转换效应和单线态氧测定 | 第35-4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3.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3.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5-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3.1 PEG/GO-CuS光热转换实验 | 第36页 |
3.3.2 PEG/GO-CuS光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3.3.3 PEG/GO-CuS/ICG的单线态氧产生实验 | 第36-37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3.4.1 PEG/GO-CuS的光热转换 | 第37-39页 |
3.4.2 PEG/GO-CuS的光热稳定性 | 第39页 |
3.4.3 PEG/GO-CuS/ICG的单线态氧产生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PEG/GO-CuS/ICG的跨膜运输和亚细胞分布研究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4.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2-43页 |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4.3.1 MCF-7 细胞的培养 | 第43-44页 |
4.3.1.1 MCF-7 细胞的复苏 | 第43-44页 |
4.3.1.2 MCF-7 细胞的消化传代与接板 | 第44页 |
4.3.1.3 MCF-7 细胞的冻存保种 | 第44页 |
4.3.2 纳米复合药物的跨细胞膜运输实验 | 第44-45页 |
4.3.3 纳米复合药物在细胞内的亚细胞分布实验 | 第45页 |
4.3.4 纳米复合药物的跨膜运输机制研究 | 第45-46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4.4.1 PEG/GO-CuS/ICG复合药物的跨细胞膜运输 | 第46-48页 |
4.4.2 PEG/GO-CuS/ICG在细胞内的亚细胞分布 | 第48-49页 |
4.4.3 PEG/GO-CuS/ICG跨膜运输的机制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PEG/GO-CuS/ICG复合药物在体外光热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研究 | 第52-65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5.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2-53页 |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5.3.1 MCF-7 细胞的培养 | 第53-54页 |
5.3.2 复合药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4页 |
5.3.3 复合药物对癌细胞的体外PTT、PDT及其协同抗癌效应研究 | 第54-56页 |
5.3.3.1 不同浓度下粒子的体外PTT效应 | 第54-55页 |
5.3.3.2 不同激光功率密度下复合药物的体外PTT效应 | 第55页 |
5.3.3.3 不同激光功率密度下复合药物的体外PDT效应 | 第55页 |
5.3.3.4 复合药物的体外PTT协同PDT的抗肿瘤效应分析 | 第55-56页 |
5.3.3.5 Calcein AM/PI双染色法检测协同抗肿瘤效应 | 第56页 |
5.3.4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第56-57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5.4.1 复合药物的细胞毒性 | 第57页 |
5.4.2 复合药物的体外PTT效应 | 第57-59页 |
5.4.3 复合药物的体外PDT效应 | 第59-60页 |
5.4.4 复合药物的体外PTT与PDT的协同效应 | 第60-62页 |
5.4.5 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5-6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