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3D打印理论阐述 | 第16-34页 |
2.1 3D打印技术的行业背景 | 第16-17页 |
2.1.1 3D打印技术的概述 | 第16-17页 |
2.1.2 3D打印的定义 | 第17页 |
2.2 3D打印技术的工作过程 | 第17-19页 |
2.2.1 3D打印的通用化过程 | 第17-18页 |
2.2.2 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3 3D打印的技术支持 | 第19页 |
2.3.1 信息技术支持 | 第19页 |
2.3.2 高精密仪器支持 | 第19页 |
2.3.3 材料科学支持 | 第19页 |
2.4 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原理 | 第19-23页 |
2.4.1 光敏树脂选择性固化工艺 | 第20-21页 |
2.4.2 粉末材料选择性烧结工艺 | 第21-22页 |
2.4.3 丝状材料选择性熔覆工艺 | 第22-23页 |
2.5 3D打印技术的特点 | 第23-28页 |
2.6 3D打印技术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2.7 3D打印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29-33页 |
2.7.1 3D打印技术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 第31-32页 |
2.7.2 3D打印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2.7.3 3D打印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差距 | 第33页 |
2.8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3D打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34-42页 |
3.1 Urbee——世界第一辆纯3D打印混合动力车 | 第34-39页 |
3.2 阿里翁——世界第一辆3D打印赛车 | 第39-40页 |
3.3 Audi RSQ——3D打印发动机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3D打印技术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 第42-62页 |
4.1 3D打印技术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影响 | 第42-45页 |
4.1.1 存在的优势 | 第42-45页 |
4.1.2 受到的限制 | 第45页 |
4.1.3 小结 | 第45页 |
4.2 3D打印技术对汽车设计理念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1 “私人定制”平民化 | 第45-46页 |
4.2.2 “以人为本”深入化 | 第46-47页 |
4.3 3D打印技术对汽车外观造型设计的影响 | 第47-53页 |
4.3.1 功能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 | 第47-48页 |
4.3.2 有机设计的形态创新 | 第48-50页 |
4.3.3 仿生设计的自然美学 | 第50页 |
4.3.4 生成设计的数字化创新 | 第50-53页 |
4.4 3D打印技术对汽车内饰设计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1 3D时代下的汽车内饰体验设计 | 第53-54页 |
4.4.2 3D打印网络化的交互式设计 | 第54-55页 |
4.5 3D打印技术对整个汽车设计流程的影响 | 第55-58页 |
4.5.1 3D打印在汽车设计流程中的应用 | 第55-57页 |
4.5.2 3D打印对汽车设计流程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 3D打印技术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 第58-62页 |
4.6.1 3D打印技术颠覆汽车产业传统模式 | 第58-60页 |
4.6.2 3D打印技术使汽车产业绿色环保 | 第60-62页 |
第五章 3D打印技术的未来发展探索 | 第62-80页 |
5.1 突破传统的汽车外观造型设计 | 第62-66页 |
5.2 复杂形态及结构的汽车内饰造型设计 | 第66-67页 |
5.3 “物质编译器”构成的未来汽车机器人设计 | 第67-69页 |
5.4 “响应型”的智能3D打印机设计 | 第69-71页 |
5.5 轨道智能分层的汽车内饰设计 | 第71-72页 |
5.6 3D打印新材料带来可随心调节的汽车座椅新布局设计 | 第72-76页 |
5.7 “绿色”3D打印材料的制造 | 第76-78页 |
5.8 为3D产业保驾护航的“微专利”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0-82页 |
6.1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成果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