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1 原油的常减压蒸馏及减压深拔 | 第10-12页 |
1.1.1 常减压蒸馏概述 | 第10-11页 |
1.1.2 原油的减压深拔技术及现状 | 第11-12页 |
1.2 常减压装置的减压炉 | 第12-25页 |
1.2.1 减压炉的一般结构 | 第12-13页 |
1.2.2 管式加热炉分类与结构形式 | 第13-16页 |
1.2.3 常减压装置加热炉的技术指标 | 第16-19页 |
1.2.4 常减压装置减压炉特点及设计难点 | 第19-24页 |
1.2.5 国内外减压炉设计技术现状 | 第24-25页 |
1.3 Petro-SIM软件在炼油及管式加热炉建模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6 Petro-SIM软件介绍 | 第25页 |
1.3.7 Petro-SIM软件在加热炉建模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计算流体力学(CFD)在管式加热炉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1.4.1 CFD在炉管外烟气流场、燃烧及辐射传热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2 CFD在炉管内油品流动、传热及热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减压炉管内工艺过程的优化设计研究 | 第30-56页 |
2.1 Petro-SIM软件中减压炉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0-40页 |
2.1.1 传热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2.1.2 压降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2.1.3 热力学性质计算模型 | 第33页 |
2.1.4 工业试验设计方案 | 第33-36页 |
2.1.5 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36-40页 |
2.2 炉管内油气两相流型的控制 | 第40-48页 |
2.2.1 油气两相流型和炉管注汽技术 | 第40-41页 |
2.2.2 设计工况下减压炉的操作特性 | 第41-43页 |
2.2.3 油气两相流型的优化 | 第43-46页 |
2.2.4 油气两相流型的工况分析 | 第46-48页 |
2.3 炉管内最佳油膜温度的控制 | 第48-54页 |
2.3.5 油膜温度及油品结焦倾向 | 第48-51页 |
2.3.6 注汽对油膜温度及油品结焦倾向的影响 | 第51-53页 |
2.3.7 油品结焦倾向的工况分析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6-71页 |
3.1 减压炉烟气侧流场CFD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56-63页 |
3.1.1 流动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3.1.2 燃烧计算模型 | 第57-60页 |
3.1.3 辐射传热计算模型 | 第60-62页 |
3.1.4 NO生成模型 | 第62-63页 |
3.2 减压炉管内流场CFD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63-69页 |
3.2.1 炉管内油品体系的表示方法 | 第64-65页 |
3.2.2 炉管内油品体系气化及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65-67页 |
3.2.3 欧拉两相流模型 | 第67-68页 |
3.2.4 传热模型 | 第68-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减压炉辐射室烟气侧流场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 第71-88页 |
4.1 物理模型及网格化分 | 第71-74页 |
4.2 模拟方法和求解策略 | 第74-76页 |
4.2.1 边界条件 | 第74-76页 |
4.2.2 求解策略 | 第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7页 |
4.3.3 烟气速度场分布 | 第76-80页 |
4.3.4 烟气温度场分布 | 第80-82页 |
4.3.5 NO浓度场分布 | 第82-84页 |
4.3.6 过剩空气系数的影响 | 第84-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减压炉管内流场及结焦特性研究 | 第88-100页 |
5.1 物理模型及网格化分 | 第88-89页 |
5.2 边界条件和求解策略 | 第89-91页 |
5.2.1 边界条件 | 第89-90页 |
5.2.2 求解策略 | 第90-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98页 |
5.3.1 模型验证 | 第91-92页 |
5.3.2 气相体积分率分布 | 第92-94页 |
5.3.3 液相温度分布 | 第94-95页 |
5.3.4 液相与气相流线 | 第95-97页 |
5.3.5 结焦速率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6.1 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3页 |
符号说明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