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背景解读 | 第13-22页 |
2.1 全球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2.1.1 全球发展重心转移 | 第13-14页 |
2.1.2 城市集聚效应强化 | 第14-15页 |
2.1.3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第15页 |
2.2 国家宏观要求 | 第15-19页 |
2.2.1 城市群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 | 第15-16页 |
2.2.2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对外竞争核心的地位逐渐强化 | 第16-19页 |
2.3 区域发展竞合 | 第19-22页 |
2.3.1 珠三角地区 | 第20页 |
2.3.2 环渤海地区 | 第20-21页 |
2.3.3 其他城镇群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经验借鉴 | 第22-46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3.1.1 城镇群 | 第22-23页 |
3.1.2 世界级城镇群 | 第23-24页 |
3.1.3 样本选择 | 第24-25页 |
3.2 世界级城镇群案例借鉴 | 第25-40页 |
3.2.1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镇群 | 第25-28页 |
3.2.2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镇群 | 第28-31页 |
3.2.3 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镇群 | 第31-33页 |
3.2.4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镇群 | 第33-35页 |
3.2.5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 | 第35-39页 |
3.2.6 世界级城镇群发展经验总结 | 第39-40页 |
3.3 核心城市案例借鉴 | 第40-46页 |
3.3.1 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纽约、伦敦 | 第40-43页 |
3.3.2 世界航运中心城市——伦敦、新加坡 | 第43-45页 |
3.3.3 核心城市发展经验总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现状审视 | 第46-73页 |
4.1 长三角城镇群概述 | 第46-47页 |
4.1.1 概况 | 第46-47页 |
4.1.2 评价 | 第47页 |
4.2 长三角城镇群的现状发展特征 | 第47-54页 |
4.2.1 空间结构特征 | 第47-51页 |
4.2.2 城镇化发展特征 | 第51-52页 |
4.2.3 城镇联系特征 | 第52-54页 |
4.3 长三角城镇群的现实发展问题 | 第54-73页 |
4.3.1 经济与产业 | 第54-59页 |
4.3.2 人.与社会 | 第59-64页 |
4.3.3 资源与环境 | 第64-67页 |
4.3.4 区域协调与中心城市 | 第67-70页 |
4.3.5 行政边界壁垒 | 第70页 |
4.3.6 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五章 战略思考 | 第73-89页 |
5.1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目标定位 | 第73-74页 |
5.2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导向 | 第74-78页 |
5.2.1 经济全球化 | 第74-75页 |
5.2.2 区域网络化 | 第75-76页 |
5.2.3 人的城镇化 | 第76-77页 |
5.2.4 发展低碳化 | 第77-78页 |
5.3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主要策略 | 第78-83页 |
5.3.1 经济产业策略:“有效协作,合理开放” | 第78-79页 |
5.3.2 公共服务策略:“底线均衡,合理供给” | 第79-80页 |
5.3.3 综合交通策略:“区域覆盖,内畅外通” | 第80-81页 |
5.3.4 特色品质策略:“古今交汇,城乡共荣” | 第81-82页 |
5.3.5 生态环境策略:“生态平衡,环境共保” | 第82页 |
5.3.6 机制保障策略:“区域治理、合作共赢” | 第82-83页 |
5.4 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主要策略 | 第83-89页 |
5.4.1 进一步发挥两个扇面作用 | 第84页 |
5.4.2 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职能 | 第84-87页 |
5.4.3 进一步推进大都市区建设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