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4页 |
1.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览 | 第9-10页 |
1.1.2 LTE发展过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 第10-11页 |
1.1.3 LTE需求及技术特点 | 第11-12页 |
1.1.4 LTE小基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优势 | 第12-14页 |
1.2 LTE关键技术 | 第14-16页 |
1.2.1 多载波多址传输技术 | 第14-15页 |
1.2.2 多天线技术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结构及安排 | 第17-18页 |
第2章 TD-LTE物理层结构及控制信道简介 | 第18-28页 |
2.1 物理层传输基本概念介绍 | 第18-20页 |
2.1.1 物理资源的有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2 TD-LTE帧结构的有关概念 | 第19-20页 |
2.2 TD-LTE物理层上行控制信道介绍 | 第20-26页 |
2.2.1 1/1a/1b发送处理过程 | 第21-23页 |
2.2.2 2/2b发送处理过程 | 第23-25页 |
2.2.3 格式 1/1A/1B和 2/2A/2B的混合传输 | 第25-26页 |
2.2.4 PUCCH信道的资源映射方式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TD-LTE物理层控制信道C模型设计 | 第28-47页 |
3.1 C模型实现的软件环境 | 第28页 |
3.2 TD-LTE物理层上行接收端的整体设计介绍 | 第28-29页 |
3.2.1 PUCCH接收端 1/1a/1b/2 格式的接收流程图 | 第28-29页 |
3.2.2 PUCCH接收端 2b格式的接收流程图 | 第29页 |
3.3 物理层控制信道上行接收链路浮点模型实现 | 第29-44页 |
3.3.1 上行物理控制信道参考信号的生成 | 第29-32页 |
3.3.2 解SC-FDMA符号模块 | 第32-34页 |
3.3.3 快速傅里叶变换模块 | 第34-36页 |
3.3.4 解资源映射模块 | 第36-37页 |
3.3.5 信道估计及去噪模块 | 第37-39页 |
3.3.6 信道均衡模块的算法及实现 | 第39-40页 |
3.3.7 解正交振幅调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0-42页 |
3.3.8 载波平均和符号平均的算法原理 | 第42页 |
3.3.9 重建导频符号的原理及实现 | 第42-44页 |
3.4 C模型的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TD-LTE物理层控制信道DSP实现 | 第47-69页 |
4.1 DSP软件实现的方法介绍 | 第47-48页 |
4.1.1 Maotu DSP的结构特点介绍 | 第47页 |
4.1.2 Maotu DSP指令集的形式及特点 | 第47-48页 |
4.2 浮点数定点化 | 第48-50页 |
4.2.1 定点化的方法介绍 | 第48-49页 |
4.2.2 Maotu DSP定点化指令集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第49-50页 |
4.3 关键模块的DSP实现 | 第50-59页 |
4.3.1 解SC-FDMA符号的实现 | 第50-53页 |
4.3.2 信道估计及去噪模块的实现 | 第53-54页 |
4.3.3 解资源映射模块的实现 | 第54-55页 |
4.3.4 信道均衡模块的实现 | 第55-56页 |
4.3.5 解调及平均模块的实现 | 第56-59页 |
4.4 程序设计环境、开发流程及结果展示 | 第59-62页 |
4.4.1 去循环前缀模块 | 第59-61页 |
4.4.2 解旋转模块和信道估计模块 | 第61-62页 |
4.5 定点模型实现的性能 | 第62-67页 |
4.5.1 定浮点的MSE比较 | 第62-64页 |
4.5.2 各模块运行效率 | 第64-67页 |
4.6 定点实现的进一步优化方向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