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效机制的哈S乳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预警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哈S乳品有限公司简介及劳动争议现状 | 第18-23页 |
2.1 公司简介 | 第18-19页 |
2.1.1 基本情况 | 第18页 |
2.1.2 生产情况 | 第18-19页 |
2.2 劳动争议现状 | 第19-22页 |
2.2.1 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2.2 争议类型 | 第20-21页 |
2.2.3 产生原因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哈S乳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预警子系统构建 | 第23-43页 |
3.1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1页 |
3.1.1 预警指标体系内容的选择原则 | 第23页 |
3.1.2 企业劳动争议预警主体 | 第23-25页 |
3.1.3 预警指标体系内容的初步选取 | 第25-27页 |
3.1.4 预警指标体系内容的修改确认 | 第27-31页 |
3.2 预警指标体系内容说明 | 第31-33页 |
3.2.1 企业指标 | 第31-32页 |
3.2.2 员工需求指标 | 第32-33页 |
3.2.3 敏感性指标 | 第33页 |
3.3 预警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3-36页 |
3.3.1 标准单位比较赋值法 | 第33-34页 |
3.3.2 初步计算预警指标体系权重 | 第34-36页 |
3.3.3 确定预警指标体系权重 | 第36页 |
3.4 预警指标状态等级量化 | 第36-39页 |
3.4.1 量化方法 | 第36-37页 |
3.4.2 等级确定 | 第37-39页 |
3.5 预警信号系统的构建 | 第39-42页 |
3.5.1 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3.5.2 预警信号的界定 | 第40页 |
3.5.3 预警值公式的定义 | 第40页 |
3.5.4 预警界限的确定 | 第40-41页 |
3.5.5 信号特点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哈S乳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预处子系统构建 | 第43-52页 |
4.1 劳动争议预防处置原则 | 第43-44页 |
4.1.1 快速反应 | 第43页 |
4.1.2 平等协商 | 第43页 |
4.1.3 着重调解 | 第43-44页 |
4.1.4 建立长效机制 | 第44页 |
4.2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程序 | 第44-46页 |
4.2.1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 | 第45页 |
4.2.2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 第45-46页 |
4.3 劳动争议处置 | 第46-48页 |
4.3.1 绿灯状态 | 第46-47页 |
4.3.2 黄灯状态 | 第47页 |
4.3.3 橙灯状态 | 第47页 |
4.3.4 灯状态 | 第47-48页 |
4.4 劳动争议预防 | 第48-51页 |
4.4.1 企业指标方面的预防 | 第48-49页 |
4.4.2 员工需求指标方面的预防 | 第49-50页 |
4.4.3 敏感性指标方面的预防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劳动争议预警系统的应用 | 第52-56页 |
5.1 基本情况 | 第52-53页 |
5.1.1 企业指标情况 | 第52页 |
5.1.2 员工需求指标情况 | 第52-53页 |
5.1.3 敏感性指标情况 | 第53页 |
5.2 预警过程分析 | 第53-54页 |
5.3 预警信号界定及应对措施 | 第54-55页 |
5.3.1 计算预警值 | 第54页 |
5.3.2 确定预警等级 | 第54页 |
5.3.3 具体应对措施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