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水稻抗灰飞虱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水稻灰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页 |
·防治方法 | 第11-12页 |
·稻飞虱的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水稻抗稻飞虱的种质资源筛选 | 第14-15页 |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5页 |
·水稻与灰飞虱的互作研究 | 第15-20页 |
·超微结构观察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实时荧光PCR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水稻抗病虫性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 第17-18页 |
·水稻抗病虫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8-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水稻抗灰飞虱基因的定位 | 第21-33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接虫方法 | 第21页 |
·抗性鉴定 | 第21-22页 |
·SSR 标记分析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5页 |
·提取供试材料DNA | 第22页 |
·SSR 引物 | 第22页 |
·引物扩增 | 第22-23页 |
·特异性引物检测 | 第23页 |
·药品的配制 | 第23-25页 |
·特异性引物统计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国内抗性品种的鉴定 | 第25-27页 |
·59个F_(2:3)家系对灰飞虱的抗性表现 | 第27-28页 |
·SSR 引物的筛选 | 第28-30页 |
·抗感池的构建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30-32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灰飞虱胁迫下水稻的细胞学特征 | 第33-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材料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扫描电镜观察在 0 h 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33-34页 |
·扫描电镜观察灰飞虱取食12 h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34-35页 |
·扫描电镜观察灰飞虱取食36 h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35-36页 |
·扫描电镜观察灰飞虱取食72 h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36-37页 |
·透射电镜观察在 0 h 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37-38页 |
·透射电镜观察灰飞虱取食12 h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38-40页 |
·透射电镜观察灰飞虱取食36 h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40-41页 |
·透射电镜观察灰飞虱取食72 h水稻抗灰飞虱的细胞学特征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水稻抗灰飞虱的生化特征 | 第43-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3页 |
·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分析 | 第44-46页 |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分析 | 第46-49页 |
第五章 水稻抗灰飞虱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灰飞虱 | 第49页 |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取样 | 第49页 |
·抗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第49-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灰飞虱取食后对水杨酸信号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2-55页 |
·灰飞虱取食后对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5-59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59-63页 |
·水稻抗灰飞虱基因的定位 | 第59页 |
·灰飞虱胁迫下水稻的细胞学特征 | 第59-60页 |
·水稻抗灰飞虱的生化特征 | 第60页 |
·水稻抗灰飞虱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0-63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