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3 文献综述简评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2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1.5.1 创新点 | 第22-23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1.1 科技特派员 | 第24页 |
2.1.2 科技特派员制度 | 第24-25页 |
2.1.3 制度运行效率 | 第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绩效评价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第26页 |
2.2.3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27-28页 |
3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的理论分析 | 第28-33页 |
3.1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的内涵 | 第28-30页 |
3.1.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公共政策内涵 | 第28-29页 |
3.1.2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机制内涵 | 第29页 |
3.1.3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效率内涵 | 第29-30页 |
3.2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选取 | 第30-32页 |
3.2.1 评价原则 | 第30页 |
3.2.2 指标选取 | 第30-32页 |
3.3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假设 | 第32-33页 |
4 省域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实证评价 | 第33-43页 |
4.1 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4.1.1 DEA-Tobit两阶段法 | 第33页 |
4.1.2 DEA-BCC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4.2.1 数据收集 | 第34页 |
4.2.2 科技特派员制度项目投入描述性统计 | 第34-36页 |
4.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4.3.1 省域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DEA效率测算结果 | 第36-38页 |
4.3.2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结果的总体评价 | 第38-40页 |
4.3.3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5 省域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5.1 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 第43页 |
5.1.1 Tobit方法选择 | 第43页 |
5.1.2 Tobit模型构建 | 第43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5.2.1 数据收集 | 第43-44页 |
5.2.2 科技特派员服务创业方式描述性统计 | 第44-45页 |
5.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5.3.1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结果 | 第45页 |
5.3.2 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分析 | 第45-48页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6.2.1 加强运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 | 第49页 |
6.2.2 提高科技特派员自身素养及技术水平 | 第49-50页 |
6.2.3 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效运行机制 | 第50-5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