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 第12-16页 |
1.4.1 国外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 第12-14页 |
1.4.2 国内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 第14-16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1.6.1 创新点 | 第18页 |
1.6.2 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有关理论阐述 | 第19-27页 |
2.1 硒 | 第19页 |
2.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1页 |
2.2.1 硒的抗氧化作用 | 第19页 |
2.2.2 硒与人体健康 | 第19-20页 |
2.2.3 硒与植物 | 第20-21页 |
2.3 富硒资源 | 第21-22页 |
2.4 富硒功能农业 | 第22-23页 |
2.5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5.1 资源禀赋理论 | 第23页 |
2.5.2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2.5.3 SWOT分析理论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27-45页 |
3.1 我国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3.1.1 我国富硒功能种植业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3.1.2 我国富硒功能养殖业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3.1.3 我国富硒加工业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3.2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33-44页 |
3.2.1 广西富硒功能产品的种类 | 第33-34页 |
3.2.2 参与富硒农业产业的企业 | 第34-35页 |
3.2.3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 第35-37页 |
3.2.4 广西各地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 第37-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5-51页 |
4.1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45-46页 |
4.1.1 广西硒资源丰富 | 第45页 |
4.1.2 广西农产品种类丰富 | 第45页 |
4.1.3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 第45-46页 |
4.2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46-48页 |
4.2.1 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研发落后 | 第46页 |
4.2.2 产业链较短,产值低 | 第46-47页 |
4.2.3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 第47页 |
4.2.4 富硒产品辨识度不高,缺乏品牌 | 第47-48页 |
4.3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第48页 |
4.3.1 富硒功能农业的发展得到区政府的重视 | 第48页 |
4.3.2 富硒功能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 | 第48页 |
4.4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hreats) | 第48-49页 |
4.4.1 与其他地区的富硒产品结构相似 | 第48-49页 |
4.4.2 富硒产品质量安全的挑战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广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5.1 SWOT矩阵分析 | 第51页 |
5.2 广西富硒功能农业发展对策 | 第51-56页 |
5.2.1 科学统筹发展战略工程 | 第51-52页 |
5.2.2 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工程 | 第52-53页 |
5.2.3 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工程 | 第53页 |
5.2.4 “互联网+富硒农业”互动发展战略工程 | 第53页 |
5.2.5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工程 | 第53-54页 |
5.2.6 品牌打造培育发展策略工程 | 第54-55页 |
5.2.7 完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工程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