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s)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红茴香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有效成分的提取 | 第17-29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17页 |
1.1.1 仪器 | 第17页 |
1.1.2 试药 | 第17页 |
1.2 方法 | 第17-20页 |
1.2.1 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17页 |
1.2.2 红茴香根皮提取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 第17-18页 |
1.2.3 红茴香脂质体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 第18页 |
1.2.4 红茴香脂质体凝胶透皮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1.2.5 红茴香根皮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第19-20页 |
1.2.6 红茴香提取物中槲皮苷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8页 |
1.3.1 槲皮苷含量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21页 |
1.3.2 红茴香根皮提取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 | 第21-23页 |
1.3.3 红茴香脂质体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 | 第23-24页 |
1.3.4 红茴香脂质体凝胶透皮液中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结果 | 第24-27页 |
1.3.5 红茴香根皮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槲皮苷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红茴香脂质体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 第29-41页 |
2.1 仪器与试药 | 第29页 |
2.1.1 仪器 | 第29页 |
2.1.2 试药 | 第29页 |
2.2 方法 | 第29-32页 |
2.2.1 红茴香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2.2.2 红茴香脂质体方法的筛选 | 第30-31页 |
2.2.3 红茴香脂质体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第31-32页 |
2.2.4 正交试验优化红茴香脂质体处方 | 第32页 |
2.2.5 红茴香脂质体的初步质量评价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2.3.1 红茴香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32-33页 |
2.3.2 红茴香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33-34页 |
2.3.3 红茴香脂质体处方的单因素考察结果 | 第34-37页 |
2.3.4 正交试验优化红茴香脂质体处方结果 | 第37-38页 |
2.3.5 红茴香脂质体的初步质量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红茴香脂质体凝胶膏剂的处方工艺研究及体外透皮给药研究 | 第41-62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41页 |
3.1.1 仪器 | 第41页 |
3.1.2 试药 | 第41页 |
3.2 方法 | 第41-48页 |
3.2.1 凝胶膏剂的制备方法 | 第41-42页 |
3.2.2 凝胶膏剂的评价指标 | 第42-46页 |
3.2.3 凝胶膏剂处方单因素考察 | 第46-47页 |
3.2.4 响应面法优化凝胶膏剂处方 | 第47-48页 |
3.2.5 红茴香脂质体凝胶膏剂的体外透皮给药研究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3.3.1 凝胶膏剂处方单因素考察结果 | 第48-52页 |
3.3.2 响应面法优化凝胶膏剂处方结果 | 第52-59页 |
3.3.3 体外透皮试验及皮肤滞留量结果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综述 | 第67-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