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及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15-17页
        1.3.1 本文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论文结构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探讨第17-33页
    2.1 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1 城镇体系第17页
        2.1.2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第17-18页
        2.1.3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第18页
        2.1.4 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结构第18页
        2.1.5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第18页
    2.2 相关理论与模型第18-33页
        2.2.1 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理论第18-20页
        2.2.2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模型第20-23页
        2.2.3 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模型第23-26页
        2.2.4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模型第26-33页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第33-41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3-35页
        3.1.1 陕西省城镇体系概述第33页
        3.1.2 自然及区位条件第33-34页
        3.1.3 社会经济条件第34-35页
    3.2 城镇体系发展沿革第35-37页
        3.2.1 先秦城镇体系萌芽阶段第35页
        3.2.2 封建时代城镇体系曲折发展第35-36页
        3.2.3 近现代城镇体系快速发展第36页
        3.2.4 当代城镇体系的发展第36-37页
    3.3 数据准备第37-41页
        3.3.1 城镇规模数据第37-38页
        3.3.2 交通网络数据第38页
        3.3.3 其它数据第38-41页
第4章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析第41-49页
    4.1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现状第41-42页
    4.2 城市首位度分析第42-43页
    4.3 城镇规模分形结构第43-46页
    4.4 城镇规模核密度分布第46页
    4.5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优化第46-49页
第5章 陕西省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结构分析第49-61页
    5.1 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结构现状第49-53页
    5.2 可达性分析第53-57页
        5.2.1 局部可动性及易达性分析第53-56页
        5.2.2 全局可动性及易达性分析第56-57页
    5.3 交通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规划建议第57-61页
第6章 陕西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第61-77页
    6.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第61页
    6.2 空间自相关分析第61-63页
    6.3 城镇间相互作用分析第63-65页
    6.4 基于传统场强模型的城镇影响区划分第65-68页
    6.5 城镇体系高程模型与城市流域体系第68-72页
    6.6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泛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第72-77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77-81页
    7.1 基本结论第77页
    7.2 创新点第77-78页
    7.3 论文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第78-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致谢第85-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居民职住地分布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改进SFM方法的航空摄影测量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