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 1.3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装饰图案在中国 | 第13-21页 |
| 2.1 什么是装饰图案 | 第13-14页 |
| 2.1.1 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 2.1.2 装饰图案与装饰设计风格 | 第13-14页 |
| 2.2 带有装饰设计风格的装饰图案在上海的缘起 | 第14-21页 |
| 2.2.1 装饰图案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应用渊源 | 第15-17页 |
| 2.2.2 西方艺术史中装饰图案的发展脉络 | 第17-20页 |
| 2.2.3 装饰设计风格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精神特质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32页 |
| 3.1 什么是老上海月份牌广告 | 第21-22页 |
| 3.2 月份牌广告兴起的文化背景 | 第22-24页 |
| 3.2.1 “客观”的政治经济背景 | 第22-23页 |
| 3.2.2 “主观”的人文背景 | 第23-24页 |
| 3.3 月份牌广告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24-29页 |
| 3.3.1 前身——小校场年画 | 第24-25页 |
| 3.3.2 初期——以周慕桥为代表 | 第25-26页 |
| 3.3.3 黄金时期——以郑曼陀、杭穉英为代表 | 第26-28页 |
| 3.3.4 衰落 | 第28-29页 |
| 3.4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的艺术特征 | 第29-32页 |
| 3.4.1 商业化 | 第29页 |
| 3.4.2 本土化 | 第29-30页 |
| 3.4.3 摩登化 | 第30页 |
| 3.4.4 通俗化 | 第30页 |
| 3.4.5 艺术化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中的装饰图案 | 第32-39页 |
| 4.1 月份牌广告中的视觉要素分析 | 第32-35页 |
| 4.1.1 “代言人”形象——传统故事、时髦美女等 | 第32-33页 |
| 4.1.2 商品信息——公司/商品名称、商品形象 | 第33页 |
| 4.1.3 年历表 | 第33-34页 |
| 4.1.4 装饰图案——底纹、边框、生活用品及服装上的图案 | 第34-35页 |
| 4.2 月份牌广告中装饰图案的几种常见创作题材 | 第35-36页 |
| 4.2.1 植物花卉 | 第35页 |
| 4.2.2 抽象几何 | 第35页 |
| 4.2.3 动物 | 第35-36页 |
| 4.3 装饰设计风格图案在月份牌广告中的社会动因和艺术作用 | 第36-39页 |
| 4.3.1 装饰设计风格图案的社会动因 | 第36-37页 |
| 4.3.2 装饰图案在月份牌广告中的艺术作用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中装饰图案的设计表现 | 第39-52页 |
| 5.1 月份牌广告中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 | 第39-45页 |
| 5.1.1 写实描绘 | 第39-40页 |
| 5.1.2 平涂处理 | 第40-42页 |
| 5.1.3 夸张变形 | 第42-43页 |
| 5.1.4 立体主义表现 | 第43-44页 |
| 5.1.5 互交风格 | 第44-45页 |
| 5.2 月份牌广告中装饰图案多变的结构样式 | 第45-52页 |
| 5.2.1 连续结构 | 第45-48页 |
| 5.2.2 适形结构 | 第48-49页 |
| 5.2.3 对称结构 | 第49-50页 |
| 5.2.4 自由结构 | 第50-51页 |
| 5.2.5 多重结构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中装饰图案设计的艺术价值 | 第52-65页 |
| 6.1 对民族传统装饰风格的传承 | 第52-57页 |
| 6.1.1 古代工艺品图案 | 第52-54页 |
| 6.1.2 纺织图案 | 第54-56页 |
| 6.1.3 建筑图案 | 第56-57页 |
| 6.2 对西方装饰图案的学习 | 第57-61页 |
| 6.2.1 对工艺美术运动浪漫情调的引用 | 第58-59页 |
| 6.2.2 对新艺术运动“穆卡风格”的借鉴 | 第59-60页 |
| 6.2.3 对装饰艺术运动中带有异国情调的几何图案的学习 | 第60-61页 |
| 6.3 西化背景下装饰图案的新样式 | 第61-65页 |
| 6.3.1 对自然物体造型的提炼 | 第61-63页 |
| 6.3.2 对中国传统几何图案的翻新 | 第63-65页 |
| 第七章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中装饰图案设计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 第65-79页 |
| 7.1 推动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 第65-66页 |
| 7.1.1 构成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史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的视觉标示 | 第65-66页 |
| 7.1.2 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装饰风格和图案设计发展的基石 | 第66页 |
| 7.2 形成了中国图案教学的基本框架 | 第66-67页 |
| 7.3 其创新精神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启示意义 | 第67-72页 |
| 7.3.1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成功体现 | 第67-69页 |
| 7.3.2 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代”民族风格 | 第69-71页 |
| 7.3.3 多种视觉媒体和设计语言的融合 | 第71-72页 |
| 7.4 带有装饰设计风格的图案在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再现与复兴 | 第72-79页 |
| 7.4.1 当代招贴中的月份牌装饰情节 | 第72-74页 |
| 7.4.2 包装设计中的装饰图案应用 | 第74-77页 |
| 7.4.3 标志设计中的装饰图案应用 | 第77-79页 |
| 结语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