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湘西苗歌文化概况及其教育传承价值 | 第17-28页 |
一、人文背景 | 第17-20页 |
(一) 湘西苗族的地理环境 | 第17-18页 |
(二) 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 | 第18页 |
(三) 湘西苗族的传统民俗 | 第18-20页 |
二、湘西苗歌的音乐文化内涵 | 第20-26页 |
(一) 苗歌题材广泛 | 第20-22页 |
(二) 苗歌独特的唱腔 | 第22-24页 |
(三) 苗歌精湛的歌词 | 第24-26页 |
三、湘西苗歌文化的教育传承价值 | 第26-28页 |
(一) 为湘西苗歌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资源 | 第26-27页 |
(二) 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存续湘西苗歌文化 | 第27页 |
(三) 在教育传承中唤醒湘西苗族人民的“文化自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吉首市苗歌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47页 |
一、吉首市苗歌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38页 |
(一) 吉首市基础教育概况 | 第28页 |
(二) 吉首市中学的调查情况 | 第28-35页 |
(三) 吉首市小学的调查情况 | 第35-38页 |
二、吉首市苗歌文化的家庭教育传承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8-42页 |
(一) 吉首市苗歌文化家庭传承普查情况 | 第39-41页 |
(二) 吉首市苗歌文化家庭传承个案调查情况 | 第41-42页 |
三、吉首市苗歌文化的社区教育传承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2-47页 |
(一) 民俗节庆活动——丹青清明歌会 | 第42-43页 |
(二) 比赛活动——市乡举办的苗歌比赛 | 第43-44页 |
(三) 培训活动——苗歌传习所 | 第44页 |
(四) 自发活动——城市苗歌会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吉首市苗歌文化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47-52页 |
一、吉首市苗歌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47-49页 |
(一) 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 | 第47-48页 |
(二) “苗歌课”师资力量薄弱 | 第48页 |
(三) 没有相应的苗歌音乐校本教材 | 第48-49页 |
二、吉首市苗歌文化在家庭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49-50页 |
(一) 传统的家庭传承模式逐渐消失 | 第49页 |
(二) 青年人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 | 第49-50页 |
(三) 长者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不强 | 第50页 |
三、吉首市苗歌文化在社区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50-52页 |
(一) 社区相关部门缺乏教育传承意识 | 第50-51页 |
(二) 社区教育对象老龄化严重 | 第51页 |
(三) 传承活动“教育性”不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湘西苗歌文化的教育传承的对策 | 第52-58页 |
一、湘西苗歌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对策 | 第52-55页 |
(一) 优化课程设置 | 第52页 |
(二) 编写乡土教材 | 第52-53页 |
(三) 培训师资力量 | 第53-54页 |
(四) 丰富教学形式 | 第54-55页 |
二、湘西苗歌文化的家庭教育传承对策 | 第55-56页 |
(一) 强化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 第55页 |
(二) 发展苗歌文化的早期教育 | 第55页 |
(三) 设定家庭传承奖励机制 | 第55-56页 |
(四) 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 | 第56页 |
三、湘西苗歌文化的社区教育传承对策 | 第56-58页 |
(一) 恢复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 第56-57页 |
(二) 创办湘西苗歌文化传承的培训机构 | 第57页 |
(三) 建立苗歌文化音像、文献资料阅览室 | 第57页 |
(四) 培养湘西苗歌文化教育传承的新生力量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注释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一 | 第63-65页 |
附录二 | 第65-67页 |
附录三 | 第67-71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