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交往相关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5-23页 |
(一) 交往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 第15-16页 |
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 第16-17页 |
3. 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 | 第17-18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8-20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9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9-20页 |
(三) 交往理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新气象 | 第20-23页 |
1. 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 交往理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 第21-22页 |
3. 交往理论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载体 | 第22-23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交往缺失问题分析 | 第23-37页 |
(一)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3-26页 |
1. 现状调查 | 第23-25页 |
2. 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交往缺失问题 | 第26-33页 |
1. 重视空洞说教,缺乏情感交流 | 第26-28页 |
2. 偏重理论灌输,实践性交往匮乏 | 第28-29页 |
3. 崇拜权威,平等交流困难 | 第29-30页 |
4. 偏重群体交流,个性关爱不足 | 第30-31页 |
5. 重视传统方法,轻视网络信息沟通 | 第31-33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交往缺失问题的原因 | 第33-37页 |
1.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 第33-34页 |
2. 主体间性异化的影响 | 第34页 |
3. 教育队伍建设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三、 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念 | 第37-41页 |
(一) 以人为本 | 第37-38页 |
(二) 主体间性 | 第38-39页 |
(三) 民主平等 | 第39-41页 |
四、 以交往为中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1-47页 |
(一) 以双向沟通为平台的情感教育法 | 第41-42页 |
(二) 以真诚对话为平台的活动交往法 | 第42-43页 |
(三) 以平等交流为平台的学生为本法 | 第43-44页 |
(四) 以个性关爱为平台的针对教育法 | 第44-45页 |
(五)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隐性教育法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硕士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